搜索
首页 作者

《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作品赏析
【注解】:
1、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
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
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
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
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
可。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象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示。

  (余恕诚)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创作背景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同时,这也是新嫁娘刚过门就要试着处理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展现了当时新媳妇难当的社会现实。
诗词关键字: 食性 小姑 洗手
相关诗词
  • 1
    [宋]
    榜人檥舟待,催饭送郎行。
    独谙郎食性,厨下自调羹。
  • 2
    [宋]
    村落人家柳过墙,舞腰曾共小姑长。
    点妆拂黛留相学,卷叶吹芦莫漫狂。
  • 3
    [宋]
    燕本冰雪骨,越淡莲花风。
    五言双宝刀,联响高飞鸿。
    翰苑钱舍人,诗韵铿雷公。
    识本不识淡,仰咏嗟无穷。
    清韵生物表,朗玉倾壶中。
    常于冷竹坐,相语道意冲。
    崧洛兴不薄,稽江事难同。
    明日若不来,我作黄石翁。
    何以兀其心,为君学虚空。
    坐重青草公,意合沧海滨。
    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闻人。
    镜浪洗手渌,剡花人心春。
    虽然防外触,眼前绕衣新。
    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