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幽居》

柴门闽寂人少过,尽日观书口自哦。
馀地不妨添竹木,放教啼鸟往来多。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闲居乡村时的作品,通过对乡村环境清幽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的愉悦与自得。 首句“柴门闽寂人少过”,开门见山,点明居处环境之幽静,来客之稀少。诗人独处深山,家住闽地,门前有一段僻静的道路,很少有人来往。“柴门”二字,暗示了环境的清幽。 次句“尽日观书口自哦”,表明诗人独自在家的闲居生活,他终日手不释卷,默默诵读。一个“尽日”,说明诗人终日观书,一“自哦”更显其孤寂。他一边读书,一边吟哦,表明他在读书之余感到生活单调,内心不免有些寂寞。 三、四两句写诗人看到深山幽谷中的美丽景色,不禁心生喜悦之情。“馀地”二句写景,也暗示了诗人此时的感受:在这翠竹茂林的环境中,任凭那林间自由自在地飞鸟悠然啼叫,不必去管它。以景写情,融情于景是此诗的一大特点。没有一点烟火气,也没有人间的荣辱忧愁,体现了作者对于远离尘嚣、亲近大自然的热切追求。 这首诗全篇轻描淡写,如同山涧清流,娓娓叙述诗人山居生活的幽静。作者把主观的感情熔铸在客观的景物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的风格平淡自然,节奏舒缓从容,但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拥抱大自然的心情。正由于诗人本身对于自然的热爱及其诗风解放性的特征,这首诗在陶渊明诗集中不多见。它的思想感情比较单一,没有更深更细的内涵,但由于它比较清新自然、一气呵成、朴实平淡而与自然景色贴近,因此很能代表陶渊明的总体风格。 此外,从全诗来看语言通俗易懂,耐人寻味。例如“竹木”与“鸟啼”本是静中之动景,“添”与“放教”两词却给人以大词小用、饶有韵味之感。因此这首诗很能代表陶诗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杨与立的《幽居》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作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离开了官场这个是非之地,让诗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心境去体验和描绘幽静的生活。其次,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使得人们对平静、和谐的幽居生活更加向往。
诗词关键字: 书口 柴门 竹木
相关诗词
  • 1
    [唐]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
  • 2
    [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 3
    [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杨与立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