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怀古堂和陈梦斗诗》

峨眉亭下路,舟楫几经过。
晚识黄山面,新添白发多。
学仙徒化鹤,病偻喜名驼。
四上江湖请,金章许换蓑。
作品赏析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诗、书、画兼载的“艺术空间”。该诗、画及作者的序言交融互证,成功地塑造出两位历史文化名人,展示了宋代士大夫风雅潇洒的多种人生才艺和闲雅生活的万般魅力。峨眉亭是宋代四川名山江上著名的水上游览胜地,此诗即以此亭为背景,描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峨眉亭时,所感受到的晚境。 首联“峨眉亭下路,舟楫几经过”,以游踪为线索,交代题面中的“游”字。峨眉亭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城外岷江之滨,地势傍水而立,高下曲折,独具风姿。登亭俯瞰,江流奔腾汹涌,水天相接,一览无余。此亭之景,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想和感慨。诗人以“下路”指代亭址所在,并表明自己舟行经过此地已不止一次了。“几”字则暗示诗人不止一次地经过此处,但每次都是乘船而来,而不是徒步游山。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不免产生“胜景空自清”的感叹。因此,“几”字流露出诗人的惋惜之情。 颔联“晚识黄山面,新添白发多”,由叙转为咏。“晚识黄山面”是写游峨眉亭的晚景。黄山是嘉州近郊的名山之一,这里把黄山比作老朋友,流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新添白发多”抒发了游兴之浓、时序之晚、体衰之速。这里以景起兴,与篇首的“晚识”相呼应,并自然地过渡到下联的咏怀。 颈联“学仙徒化鹤,病偻喜名驼”,正面写“咏”字。上句用道家学仙之事。相传晋代的孙思邈曾化鹤从远方飞来归巢的故事,与下句诗人自比。诗人说自己年轻时爱好书法、绘画,但因患风疾,“病偻”难成;只有像晋代张芝那样刻苦学书练字,到老年方有所成就。如今虽已年老体衰,却仍然欣然命笔,把自己的感慨抒发出来。这一联把诗人早年以来的志愿和晚年书法的兴致都写出来了。 尾联“四上江湖请,金章许换蓑”,是作者对友人恳切而坦诚的邀请和许诺。“四上”泛指多次上江上之游,“江湖请”呼应篇首“舟楫几经过”,点出游览胜景的主题。“金章”与“蓑”对比强烈。金章显宦的标志和象征;蓑为草蓑衣,是诗人自喻隐居生活的标志。“许换蓑”不仅表现了诗人浪迹江湖、遁迹山水以求摆脱尘世纷扰的愿望之殷切,而且反映了他厌恶功名富贵、不为利欲所囿的高洁情怀。这一联写得很得体。由于是长辈与晚辈的对话,因此不仅措辞委婉得体、尊重对方的生活志趣和选择,还给予一种深深的赞许和期许。 总之,此诗题画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写景含蓄蕴藉、清新可感;叙事咏怀对仗工整、语简意丰;意境清雅脱俗、抒怀坦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且书法、绘画、诗词融为一体,亦人亦景亦文亦艺,堪为翰墨园地中的奇葩。
创作背景
《怀古堂和陈梦斗诗》是宋朝诗人陈垲的一首诗。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抱歉暂时无法提供。您可以尝试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或联系相关的文学研究者,以获取更多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信息。这些途径可能会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诗词关键字: 舟楫 白发 经过
相关诗词
  • 1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2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3
    [唐]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