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
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
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
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诗,作者在祝融峰下行路逢节,美好的景色、美好的节日,让诗人思绪万千,产生了无尽的感慨。 “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开篇两句,交代了作者在佳节时,在祝融峰下行路,和“嘉节”(也就是重阳节)相对,无法不感到悲伤。“那能不怆神”的“那”,即“哪”,疑问代词,“能”是能愿动词。“那能不怆神”是对“逢嘉节”这一场景的描述。诗人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和佳节相对,此时此刻只能感受到悲愁之情。 “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两句描述的是诗人在烟幕笼罩的山涧寻找菊花,面前的人都是来自异乡的人。“烟里共寻幽涧菊”的“烟”指的是山间的云雾,一方面表现了重阳节祝融峰的云雾之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重阳节的雨雾之美。“幽涧菊”指的是菊花生长在幽静而清浅的水涧边上。两句传达出对重阳节的怀念和对美景的感慨。 “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这两句是对景色的进一步描绘。其中,“带日”“连越”指的是远山环绕着太阳一直延伸到越地,“想别秦”的“想”指的是想象。作者想象着在远山之中,一只孤雁飞来时想到自己要离开故国,离开亲人,不免悲伤。“想别秦”暗示了作者要离开此地,有一种难舍之情。 “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最后两句点明诗的主题。“自古登高尽惆怅”的“自古”指的是自古以来,无论是谁登高都会感到悲伤惆怅,“惆怅”指的是离别之悲和思念之苦。“茱萸休笑泪盈巾”的“茱萸”指的是重阳节的标志之物,这里作者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登高却流泪的情感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在重阳佳节时在祝融峰下行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悲伤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重阳佳节的景色和场景,将离别之痛和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反语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读来令人感动。
创作背景
《九日陪董内召登高》是唐朝诗人廖匡图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重阳节登高的场景。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但可以从诗的内容和题材进行推测。 首先,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进行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活动。因此,这首诗很可能是廖匡图在重阳节陪同董内召一起登高时,有感而发创作的。 其次,从诗的内容来看,描写了登高远眺、秋景美丽等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廖匡图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反思和感悟。 综上所述,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从诗的内容和题材推测出《九日陪董内召登高》的创作背景是廖匡图在重阳节陪同董内召一起登高时,有感而发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人生意义的感悟。
诗词关键字: 山带 茱萸 异乡人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