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

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田园风光,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焦虑。 首句“篱外涓涓涧水流”描绘了篱笆外小溪流淌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第二句“槿花半点夕阳收”则进一步点明了时间,夕阳西下,槿花上的余晖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日暮的落寞感。 第三句“欲题名字知相访”透露出诗人想要留下名字,让人知道自己的来访。然而最后一句“又恐芭蕉不奈秋”则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担心芭蕉叶在秋天易落,无法长久保存,自己的名字也会随之消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优美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是一首唐代诗人窦巩的诗作。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寻找隐者的道士却未能相遇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寻访不遇的遗憾。 创作背景方面,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道教盛行的时代,许多文人雅士都对道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窦巩作为唐代文人,对道教也颇有兴趣,可能在一次寻访道士的过程中,未能遇到对方,因此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同时,这首诗也可能受到了当时隐逸文化的影响。在唐代,许多文人雅士选择隐居山林,追求清静高雅的生活。窦巩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可能对这种隐逸文化产生了共鸣,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文化氛围、道教盛行以及隐逸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诗词关键字: 芭蕉 夕阳 名字
相关诗词
  • 1
    [魏晋]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fēng)藾(lài)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 2
    [唐]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3
    [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4
    [魏晋]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