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源》
花开十丈照峰头,露褪红衣烂不收。 太乙真人多逸兴,稳眠一叶泛中流。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充满了浓郁的仙气和逸兴。首句“花开十丈照峰头”,用浓烈的笔墨描绘了巨大的花朵盛开在峰顶,光照十丈的景象,既展示了花的壮美,又凸显了山峰的巍峨。次句“露褪红衣烂不收”,进一步描绘了花瓣上的露珠褪去,露出鲜艳红衣的花朵,美丽得让人难以收回目光。
诗中的“太乙真人多逸兴”,引入了仙人的元素,赋予了诗歌浓厚的仙气,展现了太乙真人逍遥自在、超凡脱俗的逸兴。最后一句“稳眠一叶泛中流”,描绘了真人稳稳地睡在一片叶子上,随水漂流的场景,既展现了真人的飘逸,又凸显了自然的宁静与壮美。
整首诗语言生动,意象丰富,既有浓烈的自然气息,又有深厚的仙气,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领略到仙人的逍遥与自在。
|
创作背景
《莲花源》是宋代文人鲁宗道创作的一首诗。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鲁宗道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紧密相关。鲁宗道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创新的时代。同时,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对自然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情感寄托。
具体到《莲花源》这首诗,其创作背景可能与鲁宗道对莲花源的实地游览或听闻有关。莲花源可能是一个风景秀丽、莲花盛开的地方,引起了鲁宗道的注意和感慨。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赞美莲花的纯洁与高雅,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创作背景还需要结合鲁宗道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内容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相关诗词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
-
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徽。
花开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
-
朝采莲,暮采莲,莲花艳冶莲叶鲜。
花好容颜不常好,叶似罗裙怨秋早。
秋风浩荡吹碧波,绿怨红愁将奈何。
年年采莲逞颜色,采得莲花竟何益。
莲花虽好却无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万里关河归未得,争如池上锦鸳鸯,双去双来到头白。
采莲复采莲,采莲还可怜。
愿比莲花与莲叶,不论生死根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