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药产西南坤地》
药产西南坤地,金丹只此根宗。 学人著意细推穷。 妙绝无过真种。 了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 执文泥象岂能通。 恰似哑人谈梦。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药物(或某种精神修炼的资源)产于“西南坤地”的赞美,同时强调了这个资源的根本重要性(“金丹只此根宗”)。诗人呼吁学者仔细研究(“著意细推穷”),理解这个奇妙无比的“真种”。
诗中“了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可能意味着一旦理解了这个真种,就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不需要再区分方向或寻求更多的知识。
最后两句“执文泥象岂能通。恰似哑人谈梦”则警告那些过于依赖文字或形象来理解真理的人,他们这种方式是不能真正通达理解的,就像哑巴谈论梦一样,无法真正表达出内在的含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似乎在讲述一种对某种精神或哲学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强调直接体验、实践和理解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依赖文字或表象。
|
创作背景
《西江月·药产西南坤地》是宋朝诗人萧廷之的作品。这首词以药材的种植和采集为背景,寓含了对人生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探讨。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环境:宋朝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各种草药和药材的性质、功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种社会背景为萧廷之以药材为题材创作词作提供了条件。
2. 个人经历:萧廷之可能对草药和中医药学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或者他曾经亲身参与过药材的种植和采集,因此对这方面的生活有深入的感受和体验。
3. 文学传统:以草药和药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宋朝比较常见,萧廷之可能受到了这种文学传统的影响,决定以此为背景创作一首词。
综上所述,《西江月·药产西南坤地》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萧廷之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学传统密切相关。
相关诗词
-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
喧天画鼓要他听。
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
有时醉里唤卿卿。
却被傍人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