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偶地居为瑾师赋》

有生如浮云,闲踪本无着。
出门随所之,去住安可托。
茫茫三界内,百年同旅泊。
瑾师了空相,偶地得余乐。
去岁辞东州,今晨往南郭。
山褐秋风凉,林钟暮烟薄。
何处觅禅栖,孤筇遍前壑。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浮生若梦,随风而逝,无所依托的人生态度。在诗人的笔下,人生就像一片浮云,没有固定的轨迹,随风飘荡,无法预测未来的方向。这种人生观既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坦然接受。 诗中的“出门随所之,去住安可托。”一句,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身不由己,我们无法预测或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随遇而安。这种被动的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茫茫三界内,百年同旅泊。”一句,表达了人生百年的短暂和无常,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如同旅客一般,暂时的停留,然后离去。这种对生命的理解,带有一种深深的悲观和无常感。 然后诗人通过“瑾师了空相,偶地得余乐。”表达了对于世俗欢乐的否定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人以瑾师为榜样,希望像他一样了悟空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最后的“去岁辞东州,今晨往南郭。山褐秋风凉,林钟暮烟薄。何处觅禅栖,孤筇遍前壑。”几句,描绘了诗人自己的行踪和心境。诗人在秋天的早晨,离开了东州,前往南郭。山高风凉,林深烟薄,诗人孤独地拄着拐杖,在前面的山谷中寻找禅栖的地方。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刻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偶地居为瑾师赋》的创作背景与秋瑾的决心献身救国事业有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国家的危亡激发了秋瑾救国救民的决心。然而,她的丈夫王廷均却无心国事,这引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以投身革命。梦观法师的《偶地居为瑾师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他为秋瑾的述怀之作赋诗,以表达对她的支持和赞美。
诗词关键字: 林钟 无着 三界
相关诗词
  • 1
    [唐]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屦唯挂壁。
    一饭不愿馀,跏趺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 2
    [宋]
    山行有底急,路转乃尔长。
    肩舆憩清荫,屐齿寻幽芳。
    突兀见古殿,委蛇度飞梁。
    馀红点涧色,新绿浮岩光。
    人径出鸟道,僧居俨蜂房。
    前山去未了,后骑低可望。
    逢人贵同气,偶地忘殊方。
    径催文字饮,稍近花草香。
    语味写素隐,诗工发深藏。
    湛辈欣有得,折杨愧成章。
  • 3
    [明]
    胜刹住吴淞,名缁亦景从。
    怪来成罢讲,偶地得相逢。
    白发多时镜,青山几处钟。
    如今不用别,老去托芙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