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河西歌三首》

十万鸣弦小十王,曾驱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为胡部落,赤斤元是汉封疆。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观的战争场景,十万弓箭手在小十王的率领下,驱赶叛寇进入河湟地区。青海原本是胡人的领地,而赤斤则是汉朝的边疆。 首句“十万鸣弦小十王”,用数字“十万”突出了弓箭手的数量之多,营造出一种雄壮的气氛。同时,“鸣弦”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弓箭手拉弓射箭的场景,使人仿佛能听到弓弦的响声。而“小十王”则点明了率领这些弓箭手的领袖身份。 次句“曾驱叛寇入河湟”,交代了这场战争的背景和目的,即驱赶叛寇进入河湟地区。“曾”字表明这场战争已经成为过去,但诗人仍然记忆犹新,心怀感慨。 第三句“青海便为胡部落”,揭示了青海原本是胡人的领地。这一句诗人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地域的变迁,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 结句“赤斤元是汉封疆”,则与第三句相呼应,点明了赤斤原本是汉朝的边疆。诗人通过对比青海和赤斤的历史,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与碰撞。 整首诗气势磅礴,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历史的回顾,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历史的厚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赵时春的《河西歌三首》的创作背景与明代西北地区的边疆防线和军事形势有关。赵时春身为明代官员,曾经在西北边疆地区任职,对当地的军事和社会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边疆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关切。 《河西歌三首》具体描述了明代河西地区的军事形势和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这些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边疆将士英勇奋斗、守卫国家疆土的敬意和赞扬,同时也透露出对边疆防线脆弱和将士们生活艰辛的担忧。 因此,《河西歌三首》的创作背景与赵时春对明代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感悟密切相关。
诗词关键字: 封疆 部落
相关诗词
  • 1
    [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 2
    [唐]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 3
    [唐]
    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
    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
    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
    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