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灯蛾》
三生炙手权门者,此日趋炎态未除。 汝自燃脐何所恨,可怜遗臭入诗书。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一种讽刺和批评的口吻,描绘了一种趋炎附势、权贵炙手可热的社会现象,展现了诗人对这种风气的愤慨和不满。
首句“三生炙手权门者”以权门者炙手可热的状态为引子,直接点明了诗中主题。这是一个充满了权贵的世界,人们趋之若鹜,巴结有权有势的人。
次句“此日趋炎态未除”进一步描述了这种趋炎附势的风气,表明这种态度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消除。这里的“趋炎”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追逐权贵的态度。
接着,诗人以“汝自燃脐何所恨”这一句,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权贵者的讽刺。这里的“燃脐”是指古代的一种酷刑,诗人以此来比喻权贵们的残忍和无情。
最后一句“可怜遗臭入诗书”则是诗人对于这种风气的深深遗憾和批评。那些趋炎附势、无情无义的行为,将会被写入历史,遗臭万年。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揭示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表达了诗人对于权贵炙手可热、趋炎附势现象的深深不满和愤慨。
|
创作背景
《书灯蛾》是宋朝诗人危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灯蛾扑火的场景,通过灯蛾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于盲目追求和无知付出的悲哀和警醒。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社会现象:诗人可能通过观察灯蛾扑火的现象,联想到了社会上一些盲目追求、不顾一切的行为,因此借题发挥,创作了这首诗。
2. 人生感悟:诗人可能通过对灯蛾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即盲目追求和无知付出的悲哀和警醒。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人生感悟有关。
相关诗词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白头游子白头妇,记当年,书灯夜雨,古槐依旧。
纵使人间无公道,尚有皇天后土。
更念念,思亲引咎。
五十年来成何事?
遇良辰,不忍空相负。
烦记者,录诸右。
-
罗浮山头老松树,中夜长吟送风雨。
病夫幽独枕书眠,静听松声默无语。
壁间画像对书灯,耿耿残油下饥鼠。
梦觉跏趺不成寐,要伴禅和听二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