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门外筰桥下观音院》
雨砌风亭长绿苔,壁间题字半尘埃。 城南萧寺无人迹,几度曾因送客来。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寺庙,周围环绕着风雨和尘埃,营造出一种孤独、宁静的氛围。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内敛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敏锐感触。
首句“雨砌风亭长绿苔”描述了寺庙的环境,雨水淋湿的台阶和风中亭阁都长满了绿苔,暗示着这里的宁静和久远。这一描绘既具有生动的视觉效果,又引发了读者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力量的感慨。
次句“壁间题字半尘埃”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内部环境,壁上的题字已经被尘埃遮掩了一半,这既展现了寺庙的历史悠久,也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变迁。
末两句“城南萧寺无人迹,几度曾因送客来”则表达了寺庙的孤寂和诗人的感慨。城南的这座萧寺无人踪迹,诗人却几度因为送别友人而来此。这里的“无人迹”与“几度曾因送客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显了寺庙的寂静,又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相聚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以寺庙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敏锐感触,引人深思。
|
创作背景
《题西门外筰桥下观音院》是宋代文人仲昂创作的一首诗。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然而,我们可以从诗的内容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信息。
首先,诗题中的“西门外筰桥下观音院”指明了诗歌的创作地点,即在一个观音院,这所观音院位于城市的西门外,筰桥下。这可能是一个宁静,有些偏僻的地方,给诗人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环境。
其次,观音院是一个佛教寺庙,诗人选择在这里创作,可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或者他在寻求一种宁静、超脱的心境。
此外,宋代的诗歌创作常常受到自然风景、人情世故、社会现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仲昂在观音院创作这首诗,可能也是被周围的环境、人情所触动,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但通过分析和推测,我们可以理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环境和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相关诗词
-
方丈屋损,寝处不得。
常住乏粮,著众不得。
旧逋积如海,无钱还不得。
大道在目前,有口说不得。
若人透此四重关,堪与诸方为轨则。
赵州亲见老南泉,观音院里有弥勒。
-
无姓无名逼夜来,院僧根问苦相猜。
携灯笑指屏间竹,记得当年手自栽。
-
花谱名将第一论,洛中最是此花繁。
不当更道木芍药,枝上恐伤妃子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