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送迎老师,同时表达对自然灾害忧虑的诗。诗人以深厚的感情,描述了人们送别老师的场景,以及天灾人祸百姓带来的困苦。他借老僧之口,表达出对德行与天意的理解,同时也展现出对未来的期盼。 诗的开篇,“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人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关怀,以及老师行程的辛苦。 然后诗人转向描述天灾,“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他以天灾为引子,表达出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接着,“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这几句诗表达了百姓对灾难的无奈和寄希望于佛力的救赎。 老僧的话语,“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则以哲理的方式,解释了天灾与德行之间的关系。 最后,“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诗人借老僧之口,表达出对官员德行的质疑,对天意的敬畏,同时也展现出对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送迎老师的场景,展示了人与自然、德行与天意的关系,同时也表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创作背景
《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是宋代诗人李薰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也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首先,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同时,宋代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这些社会背景因素都可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影响。 其次,李薰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重要背景。诗人再次抵达长松,与等慈师一同入城,这一经历可能对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产生了影响,从而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 综上所述,《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宋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以及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情感。通过对这些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诗词关键字: 水旱 雷公 处所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女箩自微薄,寄托长松表。
    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
  • 2
    [宋]
    汤泛冰瓷一坐春。
    长松林下得灵根。
    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灯焰焰,酒醺醺。
    壑源曾未醒酲魂。
    与君更把长生碗,聊为清歌驻白云。
  • 3
    [魏晋]
    朝发广莫门。
    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
    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
    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
    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
    废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
    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
    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
    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
    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
    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
    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
    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
    吟啸绝岩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