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公禅老游冥》
不学参禅不学文,百年么乐任天真。 曾闻神定逾三日,疑是今生再世人。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坦然态度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首句“不学参禅不学文,百年么乐任天真”展示了作者不追求繁琐的学问和禅理,而是乐于顺应自然,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体现了一种随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即人生不需要过于复杂,只需顺应本心,享受每个瞬间的快乐。
次句“曾闻神定逾三日,疑是今生再世人”传达了作者对精神境界的理解和追求。这里的“神定逾三日”是指保持心神宁静的状态超过三日,展示了作者对静心凝神的理解和实践。而“疑是今生再世人”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精神状态的高度赞扬,认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仿佛得到了重生。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描述作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
创作背景
《寿公禅老游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佛教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禅宗思想广泛流传,许多文人雅士与僧侣交往密切,互相交流思想与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寿公禅老作为一个禅宗高僧,其修行与悟道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何昌弼作为宋代的文人,与佛教文化也有着不解之缘。他可能受到寿公禅老的故事启发,或者为了表达对禅宗思想的崇敬和赞美,创作了这首《寿公禅老游冥》。
此外,诗歌中的“游冥”二字,可能寓意着寿公禅老修行中的某种境界或体验,也可能与禅宗的思想有关,表达了超越生死、通达宇宙的真谛。
总之,《寿公禅老游冥》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宋代的佛教文化、社会环境以及何昌弼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相关诗词
-
井梧叶叶秋风晚。
东篱点点金钱满。
开急为重阳。
日烘深院香。
幽姿无众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台。
寿公桑落杯。
-
冠剑堂堂仁寿公,昨提金鼓去平戎。
惜君不往分一矢,共射佛狸江水中。
-
江南多佳山,骈首闯城郭。
缅怀在坦夷,要使一见廓。
邦侯王事馀,幽致到丘壑。
散策占城阴,含睇及民瘼。
爱此郊原平,膴膴富耕穫。
飞观鯈下临,丹碧荡霄堮。
野色四座浮,胸次潜领略。
千畦云弄黄,岁事初不恶。
斗酒行劳农,欢谣入酺醵。
胜地恶发挥,波神覆为虐。
萧辰谁与娱,一笑寄华酌。
落日耀旍旗,轻飚漾帘幕。
卷白起寿公,歌声渺林薄。
老农止勿狂,嗣岁有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