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猷访戴》
四山摇玉夜光浮,一舸玻璃凝不流。 若使过门相见了,千年风致一时休。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夜晚景色,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首先,整体来看,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而神秘的夜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比喻,将夜晚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诗句来看,首句“四山摇玉夜光浮”描绘了四周山峰在夜晚的月光下闪烁着美玉般的光芒,给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感觉。次句“一舸玻璃凝不流”则描绘了一艘小船在水面上静止不动,仿佛被晶莹剔透的玻璃所凝固,进一步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最后两句“若使过门相见了,千年风致一时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的感慨,如果能够亲眼目睹这样的美景,那么千年的风致也会因此而黯然失色。这种表述方式进一步突出了夜晚景色的美丽和震撼人心之处。
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摇玉”、“玻璃”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夜晚景色的静谧和神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感慨和赞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创作背景
《子猷访戴》这个故事的创作背景与东晋时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风气有关。在东晋,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许多士人选择了避世隐居的生活方式,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自由,形成一种风流潇洒的风气。
这个故事中的王子猷(yóu),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代表了这种风流士人的典型。他雪夜访戴的行为,不是为了实际的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意境和情感的满足,表现出一种随性、自由、不拘泥于世俗规矩的性格。
因此,《子猷访戴》这个故事的创作背景,可以说是对东晋时期士人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反映。
相关诗词
-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
篱外清阴接药栏,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
-
节节皆匀叶叶疏,相门翻似子猷居。
狂根或带移时土,细草应劳种后锄。
醒酒韵寒初惬意,出墙梢健已凌虚。
不须更用他泉溉,霖雨才收必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