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挽歌》

浮生一虚梦,举世皆未觉。
靡靡空中絮,东西互飘泊。
譬如归山云,徐疾纷相错。
日暮澹无踪,乌没天寥廓。
乃知昧者悲,至人脱羁缚。
深松间茂柏,地下正相乐。
捐弃勿复道,天地会销铄。
作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人生虚浮梦幻的看法,以及追求超脱束缚、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诗中用飘荡的空中絮、归山云等形象,来比喻人生的漂泊无定,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境界。同时,通过描写深松茂柏在地下相乐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生命自在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示。 具体来说,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表达了人生如梦、虚幻无常的观点。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通过比喻和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漂泊和自然的和谐。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强调了抛弃世俗、追求自然的重要性。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意象和美感。同时,语言简练流畅,句式多变,展现出诗人的高超技巧。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在生活的理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创作背景
《挽歌》的作者郑希良是明朝的文学家。这首《挽歌》的创作背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那个时代,作家们身处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痛苦和无常。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命运的无常和祸福的无定。这些敏感的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剧性认识,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同时,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他们也表现出了一种放达的人生态度,这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这样的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挽歌》的创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多信息。
诗词关键字: 捐弃 天地会 归山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