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青出蓝》

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

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清。


还同冰出水,不共草为萤。

翻覆衣襟上,偏知造化灵。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丝织品的诗,描绘了芳蓝的丝织品的美感和制作过程,以及人们对这种精美物品的欣赏和珍视。 首联“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描述了丝织品的制作过程和难度。其中,“芳蓝”指的是染料,“滋匹帛”指的是使丝绸更加美丽。而“人力半天经”则表现了制作丝织品的艰辛和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颔联“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清”,则进一步描述了丝织品的制作过程,丝织品经过染料的浸润后,变得更加鲜艳亮丽,比原来的颜色更加清晰明亮。 颈联“还同冰出水,不共草为萤”,则用比喻的方式,将丝织品比喻为冰出水一样清新脱俗,不与草为萤的平凡相比。 尾联“翻覆衣襟上,偏知造化灵”,则表现了人们对丝织品的欣赏和珍视,将其翻转在衣襟上,更能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精巧,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整首诗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赞美了丝织品的美丽和制作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精美物品的欣赏和珍视。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王季文的《青出蓝》一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从诗歌标题和内容来看,该诗明显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思想的启发。这一思想通常用来形容学生或者后辈在技艺、学问等方面超越前辈或者师长的情况。因此,王季文可能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人才辈出,新一代超越旧一代的赞美和期待。 其次,从诗人的个人经历来看,王季文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他自身也经历过科举考试,担任过秘书郎等官职。因此,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也可能促使他创作了这首《青出蓝》。 综上所述,《青出蓝》的创作背景既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诗词关键字: 翻覆 浸润 出水
相关诗词
  • 1
    [唐]
    物有无穷好,蓝青又出青。
    朱研未比德,白受始成形。
    袍袭宜从政,衿垂可问经。
    当时不采撷,作色几飘零。
  • 2
    [宋]
    月生一,无角铁牛眠少室。
    月生二,赤脚波斯入闹市。
    月生三,冰生於水,青出於蓝。
    文殊堂里万菩萨,夜来尽向此中参。
  • 3
    [宋]
    传得西林夜半长,解将铁笛逆风吹。
    重重话堕全担荷,青出于蓝只自知。
王季文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