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行》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 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 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 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临近水域的壮丽城池,开篇“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就展示了一幅辽阔壮丽的画面,将读者引入一个水天相接,城池巍峨的场景,为整首诗设定了宏大的背景。
接着,“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儒雅老去的许可,以及对跟随骑兵征行的同情。这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悲悯情怀。
然后,“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这两句诗又转向描绘自然景色,细腻的草丛、遥远的榆塞、高耸的点雁山,以及晴朗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画卷,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清新自然的气息。
最后,“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圣明君主的赞美,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君主对炎汉的嘲笑,表明他对国家现状的清醒认识,而“无心自勒兵”则展现出他对和平的热切期待。
整首诗从城池、内心、自然、政治等多个角度展开描绘,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自然、和平等的深沉思考。
|
创作背景
《边塞行》是唐代诗人杨凭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时期的边疆战争和民族关系有关。在唐朝,边疆经常发生战争,国家需要派遣大军镇守边疆,保卫国土。同时,唐朝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这样的社会背景为杨凭创作《边塞行》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在《边塞行》中,杨凭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残酷场景和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将士们的敬意。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展现了唐朝多元文化的特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歌鉴赏书籍或询问语文老师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相关诗词
-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
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
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
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
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
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
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
飞鸿点点来边塞,寒雪纷纷落蓟门。
风景凄凉只如此,人情浇薄复何论。
知机可有桑乾水,未入沧溟早自浑。
-
扬雄词赋举天闻,万里油幢照塞云。
仆射峰西几千骑,一时迎著汉将军。
旌旗杳杳雁萧萧,春尽穷沙雪未消。
料得坚昆受宣后,始知公主已归朝。
虽言穷北海云中,属国当时事不同。
九姓如今尽臣妾,归期那肯待秋风。
牢山望断绝尘氛,滟滟河西拂地云。
谁见鲁儒持汉节,玉关降尽可汗军。
山川险易接胡尘,秦汉图来或未真。
自此尽知边塞事,河湟更欲托何人。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