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妙峰寺》

修径转岩阿,危亭临木杪。
清明江练直,紫翠山屏绕。
林蛮献厅秀,图画极天巧。
松杉韵轻风,笙箫奏云表。
心知游鱼乐,目送飞鸿杳。
浮生黄粱梦,幻事何时了。
惟应观胜妙,坐可清纷扰。
岂须登泰山,閒看诸峰小。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山水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宁静雅致的山水画卷。 首联“修径转岩阿,危亭临木杪”,描述了诗人沿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岩石崎岖的山阿,来到了高耸入云的亭子,俯瞰着树木的顶端。这个开头,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 颔联“清明江练直,紫翠山屏绕”,这里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江水比作清明的绸练,将山峰比作紫翠的屏风,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 颈联“林蛮献厅秀,图画极天巧”,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森林似乎在向亭子献上它的秀丽,大自然的图画展现出了天巧的技艺。 接着,“松杉韵轻风,笙箫奏云表”,松杉在微风中发出韵律,就像笙箫在云端演奏,诗人用听觉的感受来描绘自然的韵律。 “心知游鱼乐,目送飞鸿杳”,诗人用心感受游鱼的快乐,用目光送别飞鸿的远去,表达了对自然生物的关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浮生黄粱梦,幻事何时了”,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人生如梦,世事如幻的感慨。 最后,“惟应观胜妙,坐可清纷扰。岂须登泰山,閒看诸峰小。”诗人认为只需静静欣赏自然的美妙,便可清除心中的纷扰,无需登上泰山,也能看到众峰的小巧。 整首诗以诗人的行径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纷扰生活的超脱态度。诗人的情感细腻而真挚,语言生动而别致,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非常优秀的山水诗。
创作背景
《妙峰寺》是宋朝诗人王古的一首诗。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妙峰寺是位于中国的一座寺庙,诗人可能在此游览或居住,对寺庙周围的景色和环境有所感受,因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2. 宗教情感:诗人可能对佛教文化或寺庙生活有所向往或感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或思考。 3. 自然景色:妙峰寺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非常优美,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因此用诗歌来描绘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推测,具体创作背景需要根据诗人的生平、作品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下一首
《送别》
诗词关键字: 松杉 轻风 纷扰
相关诗词
  • 1
    [宋]
    疏篁葱蒨云添润,乱石玲珑藓借斑。
    小有洞从仇穴入,妙峰顶对德云间。
  • 2
    [宋]
    一生二,二生三,遏捺不住,廓周沙界。
    德灵直上妙峰,善财却入楼阁。
    新妇骑驴阿家牵,山青水绿。
    桃华红,李华白,一尘一佛土,一叶一释迦。
  • 3
    [宋]
    龙山僧舍多,亦自少佳处。
    妙峰正可人,正以深远故。
    我行困炎歊,肩舆特纡路。
    穿林入幽洞,木石尤怪古。
    飒飒清风来,忻然惬胜趣。
    耆阁有老禅,恨未款语晤。
    即对石莲池,一诵碧云句。
王古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