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斯堂》
万物本空寂,浮生方沼中。 鸥轻时出没,萍散只西东。 槛外风初息,天边月正融。 了无尘可濯,危坐照衰翁。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静谧美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万物本空寂,浮生方沼中”,诗人以宏观的视角描绘了世界的本质,认为万物本来就是空寂的,而浮生如同在沼泽中,变幻不定。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常和宇宙的空灵的理解。
颔联“鸥轻时出没,萍散只西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景色,轻盈的鸥鸟时隐时现,萍藻在水中飘散,各自东西。这一联以自然的景象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聚散离合。
颈联“槛外风初息,天边月正融”,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静谧的夜晚,槛外的风开始平息,天边的月亮正在融化。这一联以静谧的夜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尾联“了无尘可濯,危坐照衰翁”,诗人以“了无尘可濯”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危坐照衰翁”表达了静心内观的态度。整首诗以这样的结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畏。
整首诗以空寂和浮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和静谧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诗人的笔触细腻,语言凝练,以象征和隐喻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敬畏。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值得读者深思。
|
创作背景
《题清斯堂》是宋朝诗人周锷的一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一般来说,诗歌的创作背景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相关。周锷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词盛行的时代。同时,宋朝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纷争。因此,周锷的诗歌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可能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感悟。
具体到《题清斯堂》这首诗,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来分析其创作背景。该诗描写了清斯堂的环境和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清静、雅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由此可以推测,诗人可能是在追求一种远离喧嚣、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追求。
总之,对于《题清斯堂》的创作背景,我们需要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和推测。
相关诗词
-
周郎幽趣,占清溪一曲,小桥横渡。
溪上红尘飞不到,惟有白云来去。
出岫无心,凌江有态,水面鱼吹絮。
倚门遥望,钟山一半留住。
涵影淡荡悠扬,朝朝暮暮,是几番今古。
指点昔人行乐地,半是鹭汀鸥渚。
映水朱楼,踏歌画舫,寂寞知何处。
天涯倦客,几时归钓春雨。
-
周郎幽趣,占清溪一曲,小桥横渡。
溪上红尘飞不到,惟有白云来去。
出岫无心,凌江有态,水面鱼吹絮。
倚门遥望,钟山一半留住。
涵影淡荡悠扬,朝朝暮暮,是几番今古。
指点昔人行乐地,半是鹭汀鸥渚。
映水朱楼,踏歌画舫,寂寞知何处。
天涯倦客,几时归钓春雨。
-
翠壁开天池,青崖列云树。
水容不可状,杳若清河雾。
常闻先生教,指示秦仪路。
二子才不同,逞词过尺度。
偶因从吏役,远到冥栖处。
松月想旧山,烟霞了如故。
未遑炼金鼎,日觉容光暮。
万虑随境生,何由返真素。
寂寞天籁息,清迥鸟声曙。
回首望重重,无期挹风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