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华的赞赏和对他未遇明主之前的耕耘生活的描绘。首句“陆困泥蟠未适从”描绘了诸葛亮未得志前的困境,像龙困在泥潭中,不能展翅高飞。“岂妨耕稼隐高踪”一句则表现了诸葛亮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心怀高远,隐居耕读,静待时机。
后两句“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则是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赞美,同时也感叹如果没有刘备的慧眼识珠,谁又能知道茅庐中卧着的这条龙呢?
整首诗用词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诸葛亮未遇明主前的描绘,表达了对他才华的赞赏和对他坚韧不屈的精神的敬佩。同时,也通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赞美,强调了识才之眼的重要性。
|
创作背景
《南阳》是唐代诗人汪遵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南阳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有关。南阳是诸葛亮的隐居之地,也是他后来辅佐刘备成就大业的地方。汪遵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具体来说,诗中描述了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已经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展现出他的卓越才华和远见卓识。而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也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诗集或询问语文老师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相关诗词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百千孙子子,八十老翁翁。
人间天下清福,阅世苦难同。
谁叹东门猎倦,谁笑南阳舞罢,万事五更钟。
但愿人长久,聊复进杯中。
故侯瓜,丞相柏,大夫松。
诸公健者安在,春梦转头空。
可笑先生无病,病在枕流漱石,福至自然通。
聋者固多笑,一笑更治聋。
-
飘泊吾生事,孤篷复一方。
江烽催鬓雪,野爨燎衣霜。
草木俱兵气,亲朋半战场。
犹怜心未已,啼眼望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