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闺怨二首》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分类标签: 闺怨诗 思念诗
作品赏析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致,一往情深。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李敬一)

创作背景
《闺怨二首》是唐代的诗人沈如筠创作的一组诗歌。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在唐代,国家强盛,对外扩张,许多人向往从军远征,立功边塞,以此实现自己的英雄梦和追求功名利禄。这种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同时,诗歌中也表达了闺中少妇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处境。
诗词关键字: 幽咽 多梦 月影
相关诗词
  • 1
    [唐]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 2
    [宋]
    晚扶衰惫寄人间,应接纷纷只强颜。
    挂席每谙东汇水,采芝多梦旧游山。
    故人独往今为乐,何日相随我亦闲。
    归见江东诸父老,为言飞鸟会知还。
  • 3
    [宋]
    老红落尽苍苔院,万物随时自流转。
    苍然古桧夜窗前,独抱寒姿耸孤榦。
    幽人丈室空地埃,风声月影共徘徊。
    树兮人兮两清绝,不然君肯居此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