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荆浩画青山白云卷》

渺渺山上山,隐隐树边树。
鸡犬不闻声,居人在何处。
扁舟载酒来相寻,古木苍苔一径深。
白云不飞青山舞,谁悟荆生点笔心。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山水之美的诗,让人感到一种深邃、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意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渺渺山上山,隐隐树边树。”描绘了远处的山脉连绵,树木繁茂的景象,用“渺渺”和“隐隐”两个词,传达出深远和模糊的视觉感受,展现出大自然的广阔与壮美。 接下来,“鸡犬不闻声,居人在何处。”诗人以声息全无的鸡犬,询问居人的所在,进一步营造出深山幽谷的静谧气氛,同时也引发读者对隐居者生活的想象。 然后,“扁舟载酒来相寻,古木苍苔一径深。”描述了诗人乘着小船,带着酒来寻找隐居者的情景。古木参天,苍苔满地,小径幽深,进一步强化了这首诗的山水画意。 最后,“白云不飞青山舞,谁悟荆生点笔心。”这两句充满了动感,白云静止,仿佛为青山的舞动做背景。这里的“荆生点笔心”是指画家用笔描绘出的自然景色,而“谁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深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邃的山水画意,静谧的自然环境,和诗人的探索与感悟,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
《题荆浩画青山白云卷》是宋朝诗人薛琦题在荆浩的画作《青山白云卷》上的一首诗。荆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画,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壮丽和灵动。而薛琦的这首诗,就是根据荆浩的这幅画作所创作的。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诗人通过观赏荆浩的《青山白云卷》,感受到了自然山水的美丽和神韵,因此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2. 对画家的敬佩:薛琦对荆浩的绘画技艺深感敬佩,通过题诗,表达了对画家的赞扬和尊重。 3. 对人生的感悟:诗人通过观赏画作,产生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于是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诗歌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题荆浩画青山白云卷》是薛琦对荆浩画作的赞美,也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关键字: 笔心 古木 扁舟
相关诗词
  • 1
    [唐]
    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 2
    [宋]
    石苍苍,连峭峰,大山嵯峨云雾中。
    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古绢脆裂再黏续,气象一似高高嵩。
    上有荆浩字,特归翰林公。
    愿换廷圭一丸墨,谁言卖钱须青铜。
    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
    黄金白璧未为贵,丈人师臣无不通。
  • 3
    [宋]
    白云际天隅,峰峰争秀出。
    浩浩水石滩,归鸟时灭没。
    我欲茅三间,巢此重叠峰。
    我欲舟一叶,钓此苍茫中。
    君从何处得此石,千岩万壑在方尺。
    李成范宽格深秀,关仝荆浩骨峭特。
    殆非一人之所能,欲穷其源不可得。
    君言此物出零陵,远近来去皆天成。
    是中能著元次山,刻诗勒颂留孱颜。
    后来柳子曾作守,铭记摹写无遗闲。
    二子去后精魄在,文章散落水石间。
    鬼神往往窃余巧,戏弄笔墨留斑斑。
    赠我以作书砚屏,林风石月秋冷冷,萧斋静对如有聆。
    元子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