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学易斋》

天目鉴孤明,地籁奠众响。
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
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
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坏。
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惚恍。
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
九京如可作,舍此吾安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体悟的诗。全诗以天目山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首句“天目鉴孤明”,以天目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独特见解和洞察力。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因其山峰高耸入云,犹如天目而得名。这里的“鉴孤明”意味着诗人能够洞察道家思想的真谛,独树一帜。 第二句“地籁奠众响”,以地籁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重视和尊重。地籁是指大地上的自然声音,如风声、水声等。这里用“奠众响”表示诗人将道家思想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地位崇高。 第三句“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虑淡世欲轻,意味着诗人超脱世俗的欲望,心境淡泊;性复道心长,意味着诗人的本性回归道家思想,心灵得到升华。 第四句“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表达了诗人在追求道家思想的过程中,严谨治学的态度。敛襟步前庭,意味着诗人端正态度,虚心求教;手执周易往,意味着诗人通过研读《周易》这部道家经典,来探求道家思想的真谛。 第五句“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坏”,表达了诗人在研读《周易》过程中,领悟到道家思想的精髓。得知三画初,意味着诗人理解了《周易》中的八卦图;真契贯穹坏,意味着诗人与道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灵得到了净化。 第六句“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惚恍”,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领悟。图书诣其微,意味着诗人钻研道家经典,探求其中的微妙之处;精实超惚恍,意味着诗人通过深入研究,超越了对道家思想的模糊认识,达到了真切的理解。 第七句“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表达了诗人在研究道家思想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奥义。启蒙析其义,意味着诗人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解析道家思想的内涵;端倪见俯仰,意味着诗人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道家思想的脉络和规律。 第八句“九京如可作,舍此吾安放”,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执着追求和信仰。九京如可作,意味着诗人愿意为了追求道家思想而放弃一切;舍此吾安放,意味着诗人将道家思想视为心灵的归宿和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天目山的描绘和对道家思想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热爱和追求。诗中运用了许多道家术语和意象,如“天目”、“地籁”、“周易”等,展现了诗人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诗词关键字: 前庭 俯仰 安放
相关诗词
  • 1
    [近代]
    昔岁寄江南,耆旧瞻四五。
    播吟往还径,筇袂互翔舞。
    一瞬扫霆雹,追忆指画肚。
    硕果可园翁,望与钟阜伍。
    等身杀青作,余事记风土。
    雅故启后生,人师骚坛主。
    挺立兵戈际,其气如龙虎。
    隐几出商歌,魈魅莫敢侮。
    偶遭张藉阨,破翳神为弩。
    天还读书眼,细字万物睹。
    忧患老学易,证圣药狂瞽。
    悠悠姬孔情,浃洽须眉古。
    发蒙图中人,百代映谈麈。
  • 2
    [宋]
    寿花戴了。
    山童问、华庚多少。
    待瞒来、又怕旁人笑。
    况戒腊、淳熙可考。
    大衍之用恰恰好。
    学易後、尚一年小。
    谢屐唐衣眉山帽。
    薰风送下蓬岛。
    生巧。
    吕翁昨夜锺离早。
    又曾参、两个先生道。
    又也曾偷桃啖枣。
    百屋堆钱都不要。
    更不要、衮衣茸纛。
    但要酒星花星照。
    鹘笑到老。
  • 3
    [宋]
    春风吹客舟,沙际初倚柁。
    怀人爱其屋,木杪危若堕。
    欣于太守游,江色清照坐。
    当年绍述议,洛党亦奔播。
    时人欲杀翁,甘此采薇饿。
    流离终爱君,怨语无骚些。
    寥寥十翼后,学易孰远过。
    诸儒践陈迹,如蚁困旋磨。
    岩栖独钩深,混沌与凿破。
    书成置箧中,山鬼严夜逻。
    向来新说行,六籍乃生祸。
    氛埃满神州,久被犬羊涴。
    何如北岩石,樵牧不敢唾。
    诗寒不成章,聊为兹石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