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边思》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作品赏析
【注释】:
  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刘学锴)
创作背景
李益的《边思》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他的家庭背景对他产生了影响。李益自认为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这种出身使他常常引以为傲,并在诗中表现出对将门之家的自豪,这种情感也渗透到了他的边塞诗中。其次,社会背景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李益生活在安史之乱刚结束的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这种社会环境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的边塞诗充满了丝丝伤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词关键字: 诗思 吴钩 走马
相关诗词
  • 1
    [现代]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 2
    [唐]
    劲气初折胶,奔书闻插羽。
    寒金刁斗鸣,夕火兜零举。
    霜威画角雄,月思清笳苦。
    骠骑出鏖兵,轻车前确虏。
    一鼓击名王,三捷献英主。
    天山挂雕弓,玉塞休强弩。
    龙额近封侯,华堂盛歌舞。
  • 3
    [明]
    江烟敛初夕,华月入我舟。
    坐久风露集,微寒侵敝裘。
    戍鼓动边思,棹歌萦客愁。
    渐闻湍响急,度峡是归州。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