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邙山古意》

昔掩佳城路,曾惊壑易迁。
今接宜都里,翻疑海作田。
镂鼎名应大,生金字不传。
风飙吹白日,罗绮拭黄泉。
象凤笙留国,成龙剑上天。
长乐移新垄,咸阳失旧阡。
川流徒漫漫,神理竟绵绵。
伫见飞来鹤,沈嗟不学仙。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诗,通过描述昔日和今日对同一地点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死离别的无奈。 首联“昔掩佳城路,曾惊壑易迁。”描述了诗人以往经过墓地时的感受,惊讶于地势的变化。“佳城”指的是墓地,“壑易迁”指的是地势的变化,也暗喻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带有对生死离别的无奈和感慨。 颔联“今接宜都里,翻疑海作田。”描述了诗人现在所处的环境,原本熟悉的地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宜都里”指的是诗人现在所在的地方,“海作田”则是指海水侵入了原本是农田的地方。这一联通过对比昔日和今日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死离别的无奈。 颈联“镂鼎名应大,生金字不传。”是对逝者生前事迹的描述,赞扬了逝者生前的才华和成就。“镂鼎”和“生金”分别指的是逝者生前的精美器和珍贵字画,但因为时间的流逝,这些都已经不再存在了。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才华的赞赏和对逝去的无奈。 尾联“伫见飞来鹤,沈嗟不学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死的无奈,同时也带有对未来的期盼。“飞来鹤”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常用来象征着神仙和仙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希望逝者能够进入仙境,不再受生死的困扰,但同时也感叹自己未能像逝者一样追求长生不老。 整首诗通过对昔日和今日环境的对比,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死的无奈。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读来令人感动。
创作背景
《邙山古意》是唐代诗人薛曜创作的一首诗。诗人以邙山为背景,描绘了古代城池的兴衰、人事变迁,以及岁月流转的无常。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邙山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是历史上的军事重地和古代王朝的埋葬之地,因此见证了许多历史的变迁和兴衰。薛曜在游览邙山时,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于是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邙山的古意,表达了对于历史、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诗词关键字: 宜都 黄泉 白日
相关诗词
  • 1
    [唐]
    君不见古来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
    藕丝挂身在虚空,欲落不落愁杀人。
    睢水英雄多血刃,建章宫阙成灰烬。
    淮王身死桂枝折,徐氏一去音书绝。
    行路难,行路难,生死皆由天。
    秦皇汉武遭下脱,汝独何人学神仙。
    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砂作饭岂堪吃。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觉君颜色好。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 2
    [唐]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吕梁之水挂飞流,鼋鼍蛟蜃不敢游。
    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
    行路难,行路难。
    昔少年,今已老。
    前朝竹帛事皆空,日暮牛羊占城草。
    君不见古人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
    藕丝
  • 3
    [唐]
    两曜无停驭,蓬壶应有墓。
    何况北邙山,只近市朝路。
    大恢生死网,飞走无逃处。
    白发忽已新,红颜岂如故。
    我有杯中物,可以消万虑。
    醉舞日婆娑,谁能记朝暮。
    如求神仙药,阶下亦种黍。
    但使长兀然,始见天地祖。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