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野堂饯陈子镐之南都》

我从夷门来,送君金陵去。
野馆离筵春昼晴,杨花茫茫几千树。
风吹乱扑金樽飞,行人且解碧罗衣。
鸣筝送酒劝君醉,明日出门知者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别友人的诗。作者从郑州来到夷门,现在又要送友人离开金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又可借指中原,照应落笔。“金陵”是友人要去的地方。二句写送别之地,又可照应开头的“从夷门来”。“野馆”二字,隐含对友人的留恋。“离筵”二字则暗示着分别不可避免。三、四句写送别时的景象,满眼是杨花飞舞,多少树杨花,茫茫无际,这是离别的背景。五、六句紧承“杨花”,化用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诗句:“杨花愁杀渡江人”,赋予其以人的情感。在乱飞的杨花中,友人不仅不畏纷乱,反而微带喜悦,他举起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这时诗人也为他斟酒。并希望友人尽管人生之路漫长而充满风雨坎坷,也应学会享受一些酒阑人散时的片刻宁静与欢愉。末两句写作者的心境:明年春日,出门已无人送行,今日的分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全诗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淡泊的感情,没有苦吟劝酒、伤离惜别之类的负担。虽然表面上看是那样平平淡淡,然而细细品味,却可见它像春日的细雨那样连绵不断,润物无声;像河中的水那样柔和多变而又深沉凝重。在写作上,全诗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现出细腻而深沉的别情。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细致入微而又十分敏感,他能抓住季节和环境的特点,在触景生情中见出新意。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与诗人的创作风格是一致的。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通过对春景的描写,把送别的环境渲染得十分优美。他选取了杨花乱飞的春天里最能传达飘零萧瑟之感的景物来写,同时又用“茫茫”一词来表达自己无限凄然的思绪。而那樽中的酒、那飞动的杨花又不断为行人或歌或舞、或弹或唱。整个诗的意境犹如动与静、悲与欢、散与合的有机结合,显示出生动活泼的动态美。这种动态美和静态美相互衬托的写法既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送别情意又不失彼此的矜持感。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不舍之情和淡淡的惆怅之情真是言尽意不尽啊!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诗人将杨花飞舞的场景信手拈来,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以人的情感和生命。从全诗来看,诗人所选取的景物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又是最能传达悲凄萧索的情感的景物。但诗人却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极美的画面:杨花飞舞的春景中有人有我有人喝酒唱歌有人送别。这些景物都带有浓郁的春天气息和送别的特殊情感却又被诗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正是诗人高超之处。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送别诗。它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离别画面,从而传达出作者恬静、淡泊的感情;同时又语言朴素自然、清新脱俗、不事雕饰而自成高格。这些特点都为后世诗人所借鉴和学习。
创作背景
《野堂饯陈子镐之南都》是明朝诗人左国玑创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友人离别:诗人在野堂为友人陈子镐设宴饯行,陈子镐即将前往南都。因此,这首诗是诗人为表达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和期盼而创作的。 2. 明朝的社会背景:明朝时期,文人雅士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因此,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反映。 综上所述,《野堂饯陈子镐之南都》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友人离别和明朝的社会背景。
诗词关键字: 夷门 杨花 知者
相关诗词
  • 1
    [明]
    偶来东浙系铜章,只似南都旧礼郎。
    花月总随琴在席,草书都与印盛箱。
    村歌晓日茶初出,社鼓春风麦始尝。
    大是山中好长日,萧萧衙院隐焚香。
  • 2
    [明]
    太平风景是京华,白马黄衫七宝车。
    寒食斗鸡归去晚,院门新月印梨花。
  • 3
    [宋]
    昔元城、一生清峭,南都高卧坚壁。
    留耕便是元城样,何肯枉吾寻尺。
    曾直笔。
    说社稷安危,屡叩龙墀额。
    明时逐客。
    却惠顾丹山,来持翠节,对此一湾碧。
    澄清暇,无奈登临有癖。
    梅山时访仙迹。
    神仙偏喜公心事,一见莞然前席。
    间不得。
    有先见著龟,消得君王忆。
    天阍不隔。
    要济险孤舟,支倾一柱,公外向谁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