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言贵忠恕,至道重观身。 法在何所恨,色相斯为仁。 良时难久恃,阴谪岂无因。 寂寞韶阳庙,魂归不见人。  | 
| 这首诗《圣言贵忠恕,至道重观身。法在何所恨,色相斯为仁。良时难久恃,阴谪岂无因。寂寞韶阳庙,魂归不见人。》是一首描绘生死哲理和宗教情感的诗。它通过描绘韶阳庙的寂静和神祇的魂归,表达了对生死、忠恕、道德和惩罚等主题的思考。 首联“圣言贵忠恕,至道重观身。”表达了对儒家忠恕之道和道德至高境界的敬仰。这里的“圣言”指的是儒家经典,而“至道”则是对最高道德准则的赞美。“观身”在此处可能指的是对自身的审视和反思,也暗示了对道德实践的重视。 颔联“法在何所恨,色相斯为仁。”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道德法则,“色相”则可能指的是外在的表现或行为。这句诗表达了道德并非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心的仁爱和慈悲。它强调了内在的道德品质比外在的表现更为重要。 颈联“良时难久恃,阴谪岂无因。”这句诗表达了对因果报应和命运无常的认知。良时即美好的时光,这里可能指人的一生中短暂的幸福时刻。然而,这种良时并不足以长久维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阴谪。阴谪在此可能指因过去的错误或罪行而受到的惩罚或报应。 尾联“寂寞韶阳庙,魂归不见人。”描绘了韶阳庙的寂静和神祇魂归的场景,暗示了生死轮回和灵魂的归宿。这里表达了对生死哲理和宗教信仰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神祇的敬仰和祈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韶阳庙的寂静和神祇的魂归,表达了对生死、道德、因果报应等主题的思考。它强调了内在的道德品质比外在的表现更为重要,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宗教信仰和生死哲理的敬仰和祈愿。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宗教情感,适合对生死、道德、宗教信仰等主题感兴趣的人阅读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