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湖西杂感诗》

直木风摧秋败兰,闲观庭际可长欢。
屈原溺水伍员死,孤洁由来独立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场景,即直木被摧残,秋季来临兰草凋零的景象。诗人在看到这一场景时,产生了许多感想和思考。接下来,他开始审视自我和历史人物屈原、伍员的行为和品格,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首句“直木风摧秋败兰”是对场景的直接描绘,直木被摧残,兰草秋败,诗人用这样的景象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无情。这个场景象征着生活中种种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难。 第二句“闲观庭际可长欢”则是诗人对自我情感的抒发。这里的“闲观”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外界的无动于衷,而“庭际”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和理解。诗人在这里表达出一种淡然处之,寻求内心平静的态度,这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接纳。 第三句“屈原溺水伍员死”是对历史人物的引述,屈原被放逐投江而亡,伍员被杀而亡。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是忠贞不屈,独立不阿的典型,他们的命运让诗人感到了深深的共鸣。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坚贞和正直的坚守。 最后一句“孤洁由来独立难”是对前面屈原、伍员事迹的引申,表现了诗人自身的孤独和高洁,他独立于世,不受外界影响,尽管这种孤独和高洁往往会带来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在困境中寻求内心平静,坚守忠诚、坚贞和正直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湖西杂感诗》是由宋代的诗僧释智圆所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诗中的“湖西”指的是西湖的西侧,那里山水相宜,风景秀丽。诗人通过描绘湖西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 社会环境:释智圆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佛教盛行的时代。作为一位诗僧,他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 3. 个人经历:释智圆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感悟。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佛教哲理的探寻。 综上所述,《湖西杂感诗》的创作背景是释智圆对湖西美景的感悟、宋代文化及佛教思想的浸染,以及个人经历的反思。
诗词关键字: 溺水 由来 独立
相关诗词
  • 1
    [清]
    沙头宿鹭傍船栖,柳外惊乌隔岸啼。
    为爱秋来好明月,湖东不住住湖西。
  • 2
    [宋]
    西湖西畔荷花多,扣舷女儿娇歌。
    道旁骏马金叵罗,欲住不住横秋。
    放船却入花深处,临流照妆噤不语。
    南山起云山山雨,折得荷花不归去。
    弄波惊起鸳鸯双,水珠溅湿芙蓉裳。
    恨无飞羽致汝旁,朔洄从之云路长。
  • 3
    [明]
    故人坟前浇我酒,白日欲西回马首。
    嶝危道险不可跻,下马长须扶两肘。
    三步一噫五步停,引吭出舌肺肠鸣。
    此时平地虑颠踣,仰首十丈梯峥嵘。
    以手捉仆肩,以足踏崖颈。
    跻攀欲上分寸难,又恐翻身落深阱。
    山北鸣鸺鹠,山南叫禋旂。
    豹虎伏莽狐狸游,天地衮衮令人愁。
    小童鱼贯上复休,绝顶始得岩峦幽,开颜一望隘九州。
    弱水涓涓扶桑樛,中覆一杯沧溟流。
    穹然青者吾罗浮,神仙葛白俱蜉蝣。
    湖西先生去十秋,五羊诗客徒淹留。
    数公陈迹或可搜,死者已矣吾何忧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