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乙亥中伏逭暑牯岭》

人世炎威苦未休,此间萧爽已如秋。
时贤几辈同忧乐,小住随缘任去留。
白日寒生阴壑雨,青林云断隔山楼。
勒移那计嘲尘俗,且作偷闲十日游。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此间萧爽已如秋”,通过对环境、心情和行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胸怀和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首联“人世炎威苦未休,此间萧爽已如秋”,通过对比人世间的炎热和此处清凉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满足和享受。诗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个避暑的好去处,感觉就像身处秋天一样凉爽舒适。 颔联“时贤几辈同忧乐,小住随缘任去留”,诗人表达了对同道中人暂时相聚的喜悦,同时也表现了随缘任运、不拘泥于世俗观念的生活态度。 颈联“白日寒生阴壑雨,青林云断隔山楼”,描绘了环境的变化,白天寒雨在深壑中落下,青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隔着山楼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尾联“勒移那计嘲尘俗,且作偷闲十日游”,诗人以潇洒的态度表达了对这里的喜爱,希望能在此处停留十天,好好地享受一下闲适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和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也通过诗人的描绘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美好和宁静。
创作背景
《乙亥中伏逭暑牯岭》的创作背景与1935年的中国社会状况和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一年,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内外交困,民族危机深重。作者郁华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民众的苦难,因此选择了在牯岭避暑,寻求内心的宁静。 在牯岭,郁华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壮丽,同时也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综上所述,《乙亥中伏逭暑牯岭》的创作背景与1935年的中国社会状况和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是郁华在寻求内心宁静的同时,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表达。
诗词关键字: 尘俗 小住 隔山
相关诗词
  • 1
    [现代]
    又溯长江控五老,依然多难作登临。
    沉舟东海当年恨,击楫中流此际心。
    绿树沿江成都勃,浮云遮日幻晴阴。
    风流且待明朝起,不耐长叹万马。
  • 2
    [现代]
    小别匡君十二年,天涯倦鸟偶飞还。
    峰峦识我迎微笑,泉石依人作旧妍。
    故老倩谁寻往躅,新材待访续前编。
    从来无限沧桑事,都付山僧一枕眠。
  • 3
    [未知]
    苏黄朱陆不到处,涌现楼台忽此山。
    无数峰尖去海里,岂知培楼在人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