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乙亥中伏逭暑牯岭》 时贤几辈同忧乐,小住随缘任去留。

时贤几辈同忧乐,小住随缘任去留。

意思:当时有多少人同忧乐,小住随缘任去留。

出自作者[近代]郁华的《乙亥中伏逭暑牯岭》

全文创作背景

《乙亥中伏逭暑牯岭》的创作背景与1935年的中国社会状况和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一年,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内外交困,民族危机深重。作者郁华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民众的苦难,因此选择了在牯岭避暑,寻求内心的宁静。 在牯岭,郁华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壮丽,同时也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综上所述,《乙亥中伏逭暑牯岭》的创作背景与1935年的中国社会状况和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是郁华在寻求内心宁静的同时,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表达。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人世炎威苦未休,此间萧爽已如秋。
时贤几辈同忧乐,小住随缘任去留。
白日寒生阴壑雨,青林云断隔山楼。
勒移那计嘲尘俗,且作偷闲十日游。
作者介绍 袁宏道简介
郁华(1884—1939),字曼陀,浙江富阳人,郁达夫胞兄。著名的爱国法官、法学家,曾任中华民国最高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兼任东吴、法政等大学教授。著作有《刑法总则及判例》。他也是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擅长山水画,身后刊有《静远堂诗画集》。

郁华具有鲜明的爱国立场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在日寇入侵的情势下,他坚决拒绝敌伪诱胁,不事敌、不媚敌。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日军要求郁华留在沈阳,并将委以要职。他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出逃沈阳,潜回北平。

1932年郁华调到上海,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并兼任东吴、法政等大学教授。郁华坚持司法尊严和民族利益,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打击汉奸、日寇。1933年营救廖承志就是其一。

1937年上海沦陷后,江苏高等法院二分院迁入法租界,成为当时保留在租界中唯一的中国法权机关,但处在日伪势力的包围中。他虽多次收到日伪特务附着子弹的恐吓信,但毅然决然留在租界,坚守他的岗位。1939年11月23日上午,他从善钟路住所出门上班时,被预伏的汪伪特务枪击身亡,成为民国司法界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第一人。1952年经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郁华为革命烈士。

关键词解释

  • 时贤

    读音:shí xián

    繁体字:時賢

    英语:contemporary worthies; contemporary scholars

    意思:(时贤,时贤)
    当时有德才的人。
      ▶《后汉书

  • 小住

    读音:xiǎo zhù

    繁体字:小住

    英语:live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意思:
     1.稍停。
      ▶《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顾视见人而去,犹驾昔

  • 去留

    读音:qù liú

    繁体字:去留

    英语:going or staying

    意思:
     1.离去或留下。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其宫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咨其去留。

  • 同忧

    读音:tóng yōu

    繁体字:衕憂

    意思:(同忧,同忧)

     1.一同忧虑;一同忧愁。
      ▶《逸周书•大戒》:“连官集乘,同忧若一。”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朝无死难之臣,外无同忧之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