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北多僧寺,生公院最幽。 地高平受月,林密静宜秋。 梵语中天应,钟声下界浮。 文园多病客,回首欲淹留。 |
| 草席蒲团不扫尘,松闲石上似无人。 群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
| 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
| 流落谁相忆,山林蔚讲师。 玄机魂梦接,诗力鬓毛知。 舟去须寻处,书来不记时。 君看东海月,今夜亦追随。 |
|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 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
| 幽径断行踪,浮图对远峰。 结冰坚碧沼,凝雪老青松。 双树下开讲,千灯中现容。 天空雨花遍,门有白云封。 |
| 一室安禅久,三生结愿频。 传经来帝子,送食下天神。 水月虚空相,山云自在身。 慈航如可渡,应许姓庞人。 |
| 亦是无心出,不如归意闲。 一身随铁锡,十载住金山。 定石沾花雨,清庙带病颜。 常云迷觉路,只在片言间。 |
| 振策当年诣远公,袈裟相见坐从容。 向来弹指空千劫,今日低头礼万松。 小院影堂无客到,绳床蒲坐有尘封。 可怜月色还如旧,泪下西楼夜半钟。 |
| 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 不应归北斗,应是向西方。 舍利众生得,袈裟弟子将。 鼠行残药碗,虫网旧绳床。 别起千花塔,空留一草堂。 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 |
| 败叶填溪路,残阳过野亭。 仍弹一滴水,更读两张经。 暝鸟烟中见,寒钟竹里听。 不多山下去,人世尽膻腥。 |
| 诸公争谈诗,健舌秋河倾。 袖手但兀坐,欲语不敢声。 独喜圆颅师,嗜好与我并,相见不言他,古律同细评。 爱惜丈八矛,徐攻刘长城。 向人勿浪出,三年戎飞鸣。 |
| 日日登南楼,支颐望西山。 念我知心友,一榻栖孱颜。 诗如山中云,婆娑意自闲。 世无飞仙术,尘步愁跻攀。 我懒久不出,碧藓封柴关。 应头五字稿,期师一来删。 |
| 禅庭高鸟道,回望极川原。 樵径连峰顶,石泉通竹根。 木深犹积雪,山浅未闻猿。 欲别尘中苦,愿师贻一言。 |
| 半岁风埃地,终朝云水情。 身兼飞锡健,眼向故山明。 不改禅衣色,从来野橐轻。 烦师伴猨鸟,两耳厌车声。 |
| 长安车马地,此院闭松声。 新罢九天讲,旧曾诸岳行。 能诗因作偈,好客岂关名。 约我中秋夜,同来看月明。 |
| 宝莲千万叶,叶叶是如来。 净土社中得,无波水上栽。 根头藏舍利,香气避尘埃。 移向松湾去,山花不敢开。 |
| 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 衡阳过有伴,梦泽出应迟。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 殷勤讶此别,且未定归期。 |
| 竹院名童子,茅斋坐已公。 亦如王舍内,却愧鲁家东。 共味井泉接,分阴树影中。 闲眠时唱和,律吕隔墙通。 |
| 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禅衣。 开门满院空秋色,新向庐峰过夏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