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 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 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 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 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 |
| 顾吾漫浪久,不欲有所拘。 每到潓泉上,情性可安舒。 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 松竹阴幽径,清源涌坐隅。 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 复在郊郭外,正堪静者居。 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此中若可安,不服铜虎符。 |
|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 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 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 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
| 多才适世用,学者不遑处。 新词八咏楼,更泛涔阳浦。 行当应列宿,且复施甘雨。 高斋闲坐时,清谈孰为伍。 |
| 夷师本学外,仍善唐文字。 吾人本尚舍,何况夷臣事。 所以不学者,反为夷臣戏。 所以尸禄人,反为夷臣忌。 吁嗟华风衰,何尝不由是。 |
| 圣唐复古制,德义功无替。 奥旨悦诗书,遗文分篆隶。 银钩互交映,石壁靡尘翳。 永与乾坤期,不逐日月逝。 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锐。 从此理化成,恩光遍遐裔。 |
| 伯英草圣称绝伦,后来学者无其人。 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纸纷纷运纤腕。 初闻之子十岁馀,当时时辈皆不如。 犹轻昔日墨池学,未许前贤团扇书。 艳彩芳姿相点缀,水映荷花风转蕙。 三春并向指下生,万象争分笔端势。 有时当暑如清秋,满堂风雨寒飕飕。 乍疑崩崖瀑水落,又见古木饥鼯愁。 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忆昔谢安问献之,时人... |
| 虚院野情在,茅斋秋兴存。 孝廉趋下位,才子出高门。 乃继幽人静,能令学者尊。 江山归谢客,神鬼下刘根。 阶树时攀折,窗书任讨论。 自堪成独往,何必武陵源。 |
| ...r>已觉天地闭,竞为东南迁。 日既不暇给,坟索何由专? 尔后国脆弱,人多尚虚玄。 任学者得谤,清言者为贤。 直至沈范辈,始家藏简编。 御府有不足,仍令就之传。 梁元渚宫日,尽取如蚳蝝。 兵威忽 |
| ...,冬卿冠鸳鸾。 肃穆升内殿,从容领儒冠。 游夏无措词,阳秋垂不刊。 至今群玉府,学者空纵观。 世人希德门,揭若攀峰峦。 之子尚明训,锵如振琅玕。 一旦西上书,斑衣拂征鞍。 荆台宿暮雨,汉水浮春澜。 君门起天中,多士如星攒。 烟霞覆双阙,抃舞罗千官。 清漏滴 |
| ...,无复俎豆事。 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呜呼已十年,儒服弊于地。 征夫不遑息,学者沦素志。 我行洞庭野,欻得文翁肆。 侁侁胄子行,若舞风雩至。 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 是以资雅才,涣然立新意。 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 因见县尹心,根源旧宫閟。 讲堂非曩构,大屋加涂墍。 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 何必三千徒,始压戎马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