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玺书来万里,鼎足许三分。 解道为忠易,谁知以孝闻。 |
| 名父难为子,纤瑕即辱身。 直须留面目,他日见先人。 |
| 陶公宴参佐,限极每欢余。 忆与亡亲约,凄然不敢逾。 |
| 蒲亭一长耳,何许得歌声。 化我鸱枭类,而令哺所生。 |
| 去年今社日,抚事倍酸辛。 罢神为儿泣,乡怜定可人。 |
| 手直微伤尔,如何忽改容。 不能全所受,此痛政无穷。 |
| 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 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
| 鼎镬皆知避,何心愿代烹。 恐伤父母意,不独弟兄情。 |
| 岂计身封宋,只愁祀绝殷。 不惟称克孝,亦自首三仁。 |
| 恶言出於口,必至反其声。 小子闻人过,当知以孝闻。 |
| 一灵长皎皎,如月不离天。 要以纯诚感,非因刻像然。 |
| 三百五篇内,凡言忠孝人。 未尝不流涕,反复为王陈。 |
| 要以孝行取,宁将学业论。 锡无惭玉友,铨可谓金昆。 |
| 为养宁埋子,那知地有金。 如何有天赐,且复怕官侵。 |
| 能损数百亏,不听债家偿。 要自父一语,铭心不敢忘。 |
| 先生天下士,偶迫诏书行。 勿谓无奇对,惟言在孝经。 |
| 可能来太学,即得誉诸儒。 岂以习诗苦,应云与母俱。 |
| 向来父学显,别自以家名。 不是能传业,如何著孝声。 |
| 养亲还乐道,不仕至终身。 海内称高士,非专乡里人。 |
| 儒释本同途,遗经非尔殊。 未应普门品,胜似仲尼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