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挽吴公祥承事诗》 昔过高阳时,尝登通德门。

昔过高阳时,尝登通德门。

意思:从前经过高阳时,曾登上通德门。

出自作者[宋]虞俦的《挽吴公祥承事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昔过高阳时,尝登通德门。》是一首对高阳故都的怀旧之诗,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故都典刑的敬仰。 首两句“昔过高阳时,尝登通德门。”诗人回忆起过去在高阳故都的时候,曾经登临通德门,这是对过去时光的追溯。高阳故都是诗人成长、生活过的地方,通德门则是他曾经登临的地方,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记忆。 “敢违乡党敬,尚想典刑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高阳故都和通德门的敬仰之情,他不敢违背乡党的敬意,同时也对故都的典刑存有深深的怀念。这里的“典刑”指的是过去的典范和标准,是对高阳故都的敬仰和怀念的体现。 “乔木萦心曲,空花浥泪痕。”诗人通过描绘乔木和空花,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忘怀的情感。乔木象征着过去的记忆,空花则代表了虚无和幻灭,也象征着过去的欢乐和痛苦都已经成为了过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最后两句“定应归净土,何必赋招魂。”诗人认为自己应该归于净土,没有必要再写招魂之辞。这里的“净土”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认为自己已经深深地怀念了过去,也深深地理解了过去的痛苦和欢乐,因此他应该归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没有必要再写招魂之辞。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高阳故都和通德门的敬仰之情。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过去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过高阳时,尝登通德门。
敢违乡党敬,尚想典刑存。
乔木萦心曲,空花浥泪痕。
定应归净土,何必赋招魂。

关键词解释

  • 高阳

    读音:gāo yáng

    繁体字:高陽

    英语:Gaoyang

    意思:(高阳,高阳)

     1.指高而向阳之地。
      ▶《孙子•地形》:“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 通德

    读音:tōng dé

    繁体字:通德

    意思:共同遵循的道德。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
      ▶《隋书•高颎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

  • 德门

    读音:dé mén

    繁体字:德門

    意思:(德门,德门)
    有德之家。
      ▶晋·陆机《为陆思远妇作》诗:“洁己入德门,终远母与兄。”
      ▶《南史•谢灵运传论》:“然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景恒、景仁以德素传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