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述行言情诗(六首)》 七世美仁里,八叶通德门。

七世美仁里,八叶通德门。

意思:第七代美仁里,八叶通德门。

出自作者[明]祝允明的《述行言情诗(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七世美仁里,八叶通德门》是一首描绘古代家族繁荣和道德传统的诗。它赞美了家族的世代传承和道德教育的力量,强调了仁义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句“七世美仁里,八叶通德门”描绘了家族的世代传承,七代人居住在美好的地方,八代人继承了德门的传统。这表达了家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五教植本始,百行郁华文”两句,五种道德观念植根于家族的初始,各种行为都充满着高尚的文采。这表达了家族始终坚守道德原则,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仁义日可见,金玉作庸言”两句,仁义每天都可以看到,被视为金玉般的言论。这进一步强调了仁义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家族成员的期望和赞美。 “鸡鸣绳准出,举足宫徵存”描述了家族成员的生活习惯,鸡鸣时分起床,遵循规矩和准则。这表达了家族成员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尊重。 “厚趾靡颠丘,长津从冽原”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和环境,他们脚踏实地,不追求虚荣和浮华。这进一步强调了家族成员的朴实和正直。 最后,“何为末受者,卑垢辱华先”是对那些不接受道德教育、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人的批评。这表达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和对那些忽视道德的人的批评。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注重道德教育的家族,赞美了他们的世代传承和道德传统,并批评了那些忽视道德的人。这首诗强调了仁义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和美德。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七世美仁里,八叶通德门。
五教植本始,百行郁华文。
仁义日可见,金玉作庸言。
鸡鸣绳准出,举足宫徵存。
厚趾靡颠丘,长津从冽原。
何为末受者,卑垢辱华先。
¤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是明朝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因为右手有六根手指而自号“枝山”,被誉为“枝指生”。祝允明的家族学问渊源,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七次会试都未能中选。他的诗文作品不多,但却写得优美精致,展现了其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祝允明最著名的成就是书法方面,尤以狂草书法著称,被誉为“祝枝山的字,唐伯虎的画”。

关键词解释

  • 通德

    读音:tōng dé

    繁体字:通德

    意思:共同遵循的道德。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
      ▶《隋书•高颎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

  • 仁里

    读音:rén lǐ

    繁体字:仁裏

    意思:仁者居住的地方。语本《论语•里仁》:“里仁为美。”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泛称风俗淳美的乡里。
      ▶汉·张衡《思玄赋》:“匪仁里其

  • 德门

    读音:dé mén

    繁体字:德門

    意思:(德门,德门)
    有德之家。
      ▶晋·陆机《为陆思远妇作》诗:“洁己入德门,终远母与兄。”
      ▶《南史•谢灵运传论》:“然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景恒、景仁以德素传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