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八声甘州 冒浣莲》 更休问绛珠移后,泪难浇,何处托孤茎。

更休问绛珠移后,泪难浇,何处托孤茎。

意思:更不要问绛珠移后,泪难浇,什么地方我茎。

出自作者[当代]梁羽生的《八声甘州 冒浣莲》

全文赏析

这首诗《最伤心烽火烧边城,家国恨难平》是一首描绘战争和家国情怀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对家国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烽火燃烧边城的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残酷的深深同情。这种场景让人想起古代烽火连天、战鼓震天的战争场面,也让人感受到边疆人民的苦难。 其次,诗中的“家国恨难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这里的“难平”不仅是对国家危机的深深忧虑,也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征人的夜泣和胡笳的悲奏,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这里,诗人用征人的哭泣和悲奏的胡笳,表达了战争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然后,诗人用“一剑天山来去”表达了战斗者的坚韧和勇敢。这里的“风雨惯曾经”表达了战斗者对于风雨般的战斗已经习以为常,表现了他们的坚韧和毅力。 最后,诗人在诗的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家国的忠诚。诗人希望在沧桑变化之后,能够与友人一起骑马数星星,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斗者的坚韧,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战争和家国情怀的佳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最伤心烽火烧边城,家国恨难平。
听征人夜泣,胡笳悲奏,应厌言兵。
一剑天山来去,风雨惯曾经。
愿待沧桑换了,并辔数寒星。
此恨谁能解,绝塞寄离情。
莫续京华旧梦,请看黄沙白草——碧血尚阴凝。
惊鸿掠水过,波荡了无声。
更休问绛珠移后,泪难浇,何处托孤茎。
应珍重,琼楼来去,稳泛空溟。
作者介绍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

关键词解释

  • 托孤

    读音:tuō gū

    繁体字:托孤

    英语:entrust his young son to the care of a minister

    意思:(参见託孤)
    以遗孤相托。
      ▶《三国演义》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更休

    引用解释

    轮番休耕;轮番休息。 宋 苏轼 《杂说》:“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 宋 陈亮 《酌古论四·李靖》:“节制之兵:其法繁,其行密;隅落鉤连,曲折相对;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前者鬭,后者息力;后者进,前者更休。”《金史·宣宗纪中》:“壬午,遣近侍四人巡视筑城丁夫,时其饮食,听其更休。”

    读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