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无物欲相攻夺,人性如何有不仁。
意思:如果没有东西要互相攻夺,人的本性如何有不仁。
出自作者[宋]陈普的《孟子·乍见入井》
全文赏析
这首诗《乍见无从那处生,非思非勉出天真。苟无物欲相攻夺,人性如何有不仁》是由明朝文人李贽所作。这首诗的主题是人性与仁爱,表达了他对人性本源的看法和对物欲侵蚀人性的批判。
首两句“乍见无从那处生,非思非勉出天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本善”的看法。他认为,人看到的事物或场景,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这种表现并非经过深思熟虑或刻意努力,而是出自人的本真。
接下来的两句“苟无物欲相攻夺,人性如何有不仁”,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他指出,如果人性没有被物欲所侵蚀,那么人性中的仁爱如何可能不存在呢?这里,李贽表达了他对物欲对人性的侵蚀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强调了保持人性本真、抵制物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李贽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善,如果能够保持本真,抵制物欲的侵蚀,那么人性中的仁爱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首诗也体现了李贽批判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使得诗歌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感染力,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