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戊午喜罢和籴》 昨来投劾归欤者,到底贤声却不磨。

昨来投劾归欤者,到底贤声却不磨。

意思:昨天把弹劾回家吧的人,到底贤能的名声却不磨。

出自作者[宋]姚勉的《戊午喜罢和籴》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引经据典,对那些只顾自己私利,不顾人民死活,甚至加重人民负担的官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首联“到处相思虎政苛,设官本意果如何?”诗人质疑古代官员设立的初衷和实际效果。这里,“虎政”暗指那些苛政猛于虎的官吏,“设官”则象征着古代官员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治理好国家,维护人民的利益。然而,诗人却质疑这些官员是否真的达到了他们的初衷。 颔联“民今不足将谁足,籴本名和岂是和。”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这里,“民不足”暗指人民生活困苦,“将谁足”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员不顾人民疾苦,只顾自己私利的批判。“籴本名和”指的是官员为了表面上的“和气”,不顾实际情况,增加赋税,加重人民负担。 颈联“一例冉求增聚斂,几人阳子拙催科。”诗人用历史典故讽刺那些贪官污吏,如冉求之流,只会增加赋税,聚敛钱财。而阳子拙催科则是对那些清廉官员的讽刺,他们虽然表面上看似清廉,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解决人民的问题。 尾联“昨来投劾归欤者,到底贤声却不磨。”诗人以自我反省的态度,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经做过那些贪官污吏,是否也曾经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加重人民的负担。诗人承认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但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真正为民着想的官员的敬仰和赞扬。即使他们离开了官场,他们的贤名也将永存不朽。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讽刺和自我反省的方式,表达了对贪官污吏的批判和对真正为民着想的官员的敬仰。整首诗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到处相思虎政苛,设官本意果如何。
民今不足将谁足,籴本名和岂是和。
一例冉求增聚斂,几人阳子拙催科。
昨来投劾归欤者,到底贤声却不磨。

关键词解释

  • 贤声

    读音:xián shēng

    繁体字:賢聲

    意思:(贤声,贤声)
    贤明的名声。
      ▶唐·杜甫《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诗:“衰老应为难离别,贤声此去有辉光。”
      ▶明李开先《送王杏里上京改任》诗:“歷官籍籍着

  • 到底

    读音:dào dǐ

    繁体字:到底

    短语:竟 归根到底 总算 卒 算 终

    英语:finally

    意思:
     1.直到尽头。
      ▶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

  • 昨来

    读音:zuó lái

    繁体字:昨來

    意思:(昨来,昨来)
    近来。
      ▶唐·岑参《河西春暮忆秦中》诗:“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想昨来枉了身心,初间唤做得为夫妇;谁知

  • 投劾

    读音:tóu hé

    繁体字:投劾

    意思: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东观汉记•崔篆传》:“‘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战阵不访儒士,此举奚至哉?’遂投劾归。”
      ▶《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仲叔﹞

  • 不磨

    读音:bù mó

    繁体字:不磨

    意思:不可磨灭。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呜唿,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老侄你自己不要看轻,这个重担,却在我叔侄两人身上,将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