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李知章下第归河北》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

意思:你离开悲伤歌应该有和,露萤火虫老也常材。

出自作者[宋]晁补之的《送李知章下第归河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激昂悲壮的历史场景,通过斗鸡击剑和英雄不死的描绘,塑造了一种英勇无畏、豪情壮志的氛围。同时也展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才华和贡献。 首句“斗鸡击剑邺王台”中,通过“斗鸡击剑”的形象,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英雄的英勇善战。而“邺王台”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地域感。 次句“万古英雄死不埋”中,用“万古”一词来形容英雄的影响之深远,用“死不埋”来表达英雄的坚毅和不屈,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英雄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第三句“子去悲歌宜有和”,通过“子去悲歌”的形象,表现了人们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哀悼,而“宜有和”则表达了人们以歌声来安抚悲痛,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最后一句“露萤白首亦常材”,则通过“露萤”和“白首”的形象,表现了人们在老年时期依然可以发光发热,做出贡献。而“亦常材”则表明老年人的才华和价值不应被忽视。 整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生命的激昂和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诗歌采用简练明快的语言,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斗鸡击剑邺王台,万古英雄死不埋。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
作者介绍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关键词解释

  • 白首

    读音:bái shǒu

    繁体字:白首

    英语:whitehaired

    意思:
     1.犹白髮。表示年老。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

  • 常材

    读音:cháng cái

    繁体字:常材

    意思:亦作“常才”。
     平庸的人。
      ▶《旧唐书•裴延龄传》:“此是经义证据,愚儒常材不能知。”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

  • 悲歌

    读音:bēi gē

    繁体字:悲歌

    英语:threnody

    意思:
     1.悲壮地歌唱。
      ▶《淮南子•说林训》:“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
      ▶晋·陶潜《怨诗楚调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