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蜡烛的诗词1、[唐] 顾夐《木兰花(即玉楼春)》 原文选段: 晓莺帘外语花枝,背帐犹残红蜡烛。 释义: 清晨的鸟儿在帘子外面的树枝上鸣叫,背后的帷幕之下还残留着红色的蜡烛。 2、[唐] 尹鹗《拨棹子·风切切》 原文选段: 银台蜡烛滴红泪,醁酒劝人教半醉。 释义: 银制烛台上面的红色蜡烛在点燃着,美酒让人喝的半醉。 3、[唐] 贾岛《送李校书赴吉期》 原文选段: 佩玉春风里,题章蜡烛前。 释义: 在春风里佩戴者宝玉,在蜡烛前写着文章。 4、[宋] 张耒《别钱筠甫三首》 原文选段: 倦客无眠听晓钟,五更蜡烛泪消红。 释义: 疲惫的客人到天亮了还没睡觉,五更时分蜡烛还亮着。 5、[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原文选段: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释义: 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在蜡烛下共叙衷情? 。 2.找一首现代诗,烛台意象,以前看到过找不到了那晚,临走时,下起了雨。你说,听到了吗?雨打芭蕉,一滴,两滴,三滴。我推开西窗,听它们叶叶声声的别离。 心层层叠起,每一处皱褶里都漾满了疼痛。 终于转身,点起了红烛。 城市的灯亮着,充满了颓废与沧桑。 为你,我愿燃烧自己,我就是这俗世的最后一支红烛,为了爱情而绚烂。 哪怕,烛无言,雨无言。 2. 我要撕开这黑夜,用我的光量和温暖陪你远行。 有了你,我看不到别处的风景,有了你,人间到处美若天堂。 色彩斑斓的天空下,我已酣梦千年。 是否,你愿意一直停留在我的梦里,而不愿惊醒我? 3. 我悄悄闭上眼睛,以仅剩的勇气剪掉那些冰冷的焰心。 黑夜的心思穿过荷叶的忧郁,开成了坟墓样的雨花。 蕉叶也承受不了的痛,磕碰着我的眼睛。 我的世界一片凋零。 4. 我听一些嘈杂的音乐。激烈而又充满眩晕的感觉。 颓废、张狂、奢靡、绝望。穿越我的神经,穿透我记忆中的疼痛的忧伤。 青春如花落下。 所有的华丽和衰败都声嘶力竭地远走。 一切繁华过往终将如流云散。 之后,我们冷漠,沉静而内敛。就如,你对我淡漠的微笑,和笑容里浓重的痛楚。不知道,你的内心有没有崩裂的伤口。 5. 五月的心思,让窗外的石榴花侵入。穿过记忆的栅栏,绯红了整个季节。 留不住这一派火艳,没有天长地久,不知道将来。 ——亦如,留不住的你和算不出的流年。 一切都会很好。任何东西都会被替代。 只要,我们足够坚强。 6. 我躺在爱情编织的摇篮里日渐恐惧。曾经霍霍的誓言已松动、迟钝。 阳光很温暖。阳光很孤独,我也很孤独。 是谁磨断了手中的红线? 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 你如我手中走脱的风筝。晴朗的天空,满是碎片。 7. 浓黑的夜,燃起红烛。风从窗外来。还有沉睡的花香。 你马蹄哒哒从我心上踩过。不是归人。 原本是个美丽的错误。 来生,你来做烛,我便是那守候你一生的烛台,如何? 或者,你为芭蕉,我为雨。 我们再来一次珠泪滚滚的离别。 8. 捧红烛在手心,我愿意为你耗尽。 你又在我梦里微笑。 之后,烛台已孑立。 窗外有声簌簌,那是蕉叶的呼唤。 ——就等你了,我们下世的约定。 3.【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李汉荣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审清题干,答题区间在⑦⑧段,“概括”中国文化中“夜晚”的特征,“夜”是“深邃的”“黑的”“静的”,在原文中抓关键词“文化”与“夜”,即能抓住有效信息.(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作用时应从手法、内容、结构等方面入手.画线句明显运用了想象和排比;一系列各色人物在夜晚烛光中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实之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下文写中国的文化作铺垫.(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⑫⑫段是结尾段,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4)本题考查品味小说“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烛台”在全文起线索的作用,“烛台”本身是“夜的守护者”,是牺牲自我、照亮他人、传递温暖的奉献者形象;母亲和先辈们都在“烛台”下、烛光中劳作、奉献,它是母亲、先辈们的集体记忆,传递“爱”的伟大;“烛台”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守护者,美妙的诗句、伟大的历史是在烛光中、烛台下产生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最后还要关照主题或作者的情感.答案:(1)①积淀深厚,积淀了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诗.②拥有无限和深邃,又执着地追求光明.(或者“扎根于博大深厚,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与钟情”)③寂静、不过多言说,蕴含高深天道与宇宙、生命远方,时间深处的永恒紧密相连.④拥有幽暗和宽厚,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一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近即可)(2)①运用排比手法,复原了关于烛台一系列场景,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增强了感染力.②通过想象(虚写),丰富了文章内涵,表面烛台是个体也是共同记忆,既折射了生活也折射了历史,是古中国的夜晚、记忆和文化的守望者.(每点2分)(3)①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②两个独句段,强调烛台是母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③省略号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①借烛台的守夜者形象,赞美奉献自我、传递暖意、守候光明的品质.②借烛台这一母亲的象征,讴歌相伴长夜、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③借烛台抒发对其所承载的逝去历史的眷恋和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守望传统和古典之美的愿望.(意近即可,每点2分)。 4.描写“钟楼”的诗句有哪些1、山寺钟楼月,江城鼓角风。——唐·无名氏《无名氏之散句》 释义:山上寺庙里的钟楼上有一轮月亮,江边城郭的角落刮起了一阵风。 2、满山残雪满山风,野寺无门院院空。——唐·元稹《雪后宿同轨店上法护寺钟楼望月》 释义:山上满是雪和山风,野外的寺院没有门,院子里空空的。 3、云间缥缈出层楼,楼上钟成四百秋。——宋·刘宰《题布金寺钟楼》 释义:云间飘飘渺渺能看出一层一层的楼,楼上的钟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 4、楼观相望秋色里,江山争丽海光中。——宋·朱翌《登白衣寺钟楼》 释义:从钟楼上向外观赏秋天的景色,大好河山在海水的光色中争艳。 5、树杪钟楼出半层,佛床黠鼠弄残灯。——宋·张至龙《宋·张至龙》 释义:在树木的缝隙中能看见半层钟楼,佛床上有一只狡猾的老鼠在摆弄残弱的烛台。 6、入门松径幽,树杪见钟楼。——宋·姚镛《法华寺》 释义:进门后有一条幽静的松林小径,从树梢中可以看见钟楼。 7、危岑百尺高,下有溪流深。——宋·赵蕃《成父居于普宁寺钟楼之下辟以为斋旧名坎止近易榜曰发深省衡州舅氏书之仆为赋四小诗以发深省斋为韵》 释义:钟楼有一百尺高,钟楼下面有一条深深的小溪流。 8、钟鸣山川晓,露下星斗湿。——宋·黄庭坚《宿黄州观音院钟楼上》 释义:钟声敲响了山川的早晨,露水打湿了星斗。 9、云起钟楼暝,桃开野寺春。——元·萨都剌《钟山遇风雨 》 释义:云多了起来,钟楼就黯淡下来了,桃花开了,野外寺庙的春天就来了。 10、杨柳暮鸦啼,钟楼日入西。——元末明初·张宪《元末明初·张宪》 释义:傍晚,杨柳树上传来了乌鸦的叫声,钟楼上的太阳落下了西山。 5.有关“专注”的诗句1.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 ——《来从窦车骑行 自朔方行作》唐. 李益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杂曲歌辞·缓歌行》唐. 李颀 3.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宋. 王禹 5.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唐. 王缙 6.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 翻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杂曲歌辞·缓歌行》唐. 李颀 读书和任侠,就好比学文和习武,而"任侠"除了说习武外还带有行侠仗毅走江湖的意思. 这话是说:早知道现在读书的好处,后悔当年习武走江湖是错的. 3.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翻译:有才能的人却不愿意学习请见地位高的人,哪里还用年复一年地空读书 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宋. 王禹 翻译昨天去邻家借了点火,点燃窗边的烛台继续读书。 5.有关“专注”的诗句还有: 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唐. 卢纶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答侯少府》唐. 高适 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送薛秀才》唐. 皇甫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 《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关于“油纸伞”的诗词,古诗现代诗歌均可,最好是由著名作家创作的《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作品赏析 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 他逢着了这样的姑娘,然而转瞬即逝,“像梦中飘过”,她的颜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怅”统统消散在“雨的哀曲里”。他依旧“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依旧怀着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但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巷 7.形容房屋墙头瓦砾破碎的诗句1、《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宋代: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几间茅草屋悠闲地面临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杨的树丛里边。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那可是一夜之间春风把它吹开了,它怎能不红艳艳。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什么东西最关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来还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2、《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宋代: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译文: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3、《北青萝》 唐代: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译文: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满地落叶,僧人何在?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8.当蛛网查封了我的烛台,当语言叹息着贫穷的悲哀.此句话是那首诗的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关于诗人食指可见: 9.形容房屋墙头“瓦砾破碎”的诗句有哪些形容房屋墙头“瓦砾破碎”的诗句有: 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 2.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宋 王安石 3.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唐 杜甫 4.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宋 王安石 5.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北青萝》唐 李商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