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人修改古诗的故事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初唐四杰是如何改变唐诗的面貌的“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 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 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尽管 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 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 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 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 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 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3.改变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一)变为短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变为词二首: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变为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变为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这首诗还被人改写成五言绝句:每句省掉两个字,细细读来却并不影响原诗的意境,很有意思。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4.改变古诗的故事续一个,是把《清明》改成小剧本的: 清明时节, [时间] 雨纷纷…… [场景] 路上—— [地点]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物表演/对白]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物表演/对白] 还有一个,改对联的—— 以前有个书法家,可能是王羲之吧,字写得好也挺头疼的,写幅春联贴在门口,半夜里总会被人偷揭走,被偷走没关系,可就是眼看着大年三十到了,家里还贴不上春联,急啊。于是,他干脆就写了一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半截春联,这么不吉利,终于没人愿意偷了。大年初一开门,王羲之拿起笔在上下联的后面各加了三个字,一看,春联一下子就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围观的无不拍掌称妙。 另外,有个不是改诗句的,说的是一个书法家,房子旁边经常有人随地小便,书法家受不了了,写了个“不可随处小便”的警告,贴在门边。就这样的东西也有人偷,偷回去干嘛?人家把字剪下来,调了下顺序,变成“小处不可随便”,贴到书房里去了。 再补个笑话,有个呆子,看到一个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觉得不错,就背了下来。到了他娘生日的时候,呆子来祝寿了,想想要把记下的春联用上去,春联变寿联总得改一改吧,呆子想了想,大声念道:“天增岁月娘增寿”,这一句听得老娘心花怒放,笑得合不拢嘴。接着来下半句,呆子也要改,跟上联要对得起来啊,念道:“春满乾坤爹满门”%¥%#— 5.改变古诗的读音拜读了阁下的评论 认为你说的非常正确 古诗的特殊读音是不能改变的 如果按照那些人的说法把评论中列举的读音改掉就不叫诗而成为堆砌的文字了 中国的古诗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讲究变化的 如果没有变化而简单得把文字堆砌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还要诗人作甚 别说是诗 就是我们平常书写文字都要有大小疏密曲直以及间架结构的变化才会体现出中国文字的特殊美感 早在东晋王右军就批评了在书写上状如算子的弊病 曾记得有一位外国艺术家在访问我国时看到中国的文字惊叹地说 每一个会写中国字的人都是一位艺术家 一些人这样来改变古诗的读音是在践踏我国的古文化 如楼主所说会害死中国的古诗词 可悲 可恨。 6.关于改变的古诗词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能使万物荣,不能变羁愁。——唐·元结《系乐府》委质在忠信,苦心无变渝。 ——唐·皎然《答黎士曹黎生前适越后之楚》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唐·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玉色深不变,井水挠不移。 ——唐·元稹《酬别致用》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唐·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白日横空星宿见,一夫心醉万物变。 ——唐·元稹《有酒》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唐·白居易《无可奈何歌》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唐·吕岩《七言》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 ——唐·徐铉《九日落星山登高》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宋·苏轼《登州海市》不分清霜入小园,故将诗律变寒暄。 ——宋·苏轼《和述古冬日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