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中医的诗句《题孙思邈真》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电化有奇人,首推马神医,一切一问卦、便知有甚疾。内伤加外患、一柱香皆愈。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三国演义中赞叹华佗诗: 治病须分内外科, 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 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 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 后人无复见青囊! 2.关于中医的古诗词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3.当代中医药诗词有那些张籍得《答鄱阳客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再如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含有前湖和半夏这两种中药。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4.关于中医的古诗词有哪些1、休闲之人 出处:无 金箔河车千里光,使君夜合卧蛇床。 闲观木槿垂盆草,小坐莲房五味尝。 2、赞誉红娘 出处:无 红娘笑立南星夜,鬓插金钗石决明。 忘却防风传蜜语,含羞大力助张生。 3、小园观景 出处:无 蝴蝶双双飞紫菀,时当半夏赏丝瓜。 满园玉果金钱草,荷叶浮萍映日斜 4、有功之臣 出处:无 天丁大戟穿山甲,铁脚灵仙鬼见愁。 十大功劳金不换,红花月季上乌头。 5、有备无患 出处无 六月雪飞夏枯草,常山独活白头翁。 余粮小豆陈仓米,故纸防风静守宫。 5.有关中药的诗句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6.名医名言中国古代现代名医有关医药方面的名言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 7.含有中药名的诗句驱竖子摘苍耳 杜甫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