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伤逝情怀表达爱国情怀的唐诗和宋词有哪些从 军 行 (选一) ★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选一) ★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 年 行 (选一) 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和张仆射塞下曲 ★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 (选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牡 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示 儿 ★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 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初入淮河 (选一)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题 临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 安 军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题郑所南兰 元·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望 阙 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马 上 作 ★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榆 河 晓 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渡 易 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海 上 (选一)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漫 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 亥 杂 诗 (选一) ★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翻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满江红 [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 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 2.求凄凉,伤感的宋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1.樱桃落尽:是初夏的典型景象,以之寓危亡之痛.<<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李煜此时,城被围,宗庙莫保,樱桃难献,又随”春归去”而”落尽”,可见伤逝之感良深.2.子规啼月:子规即杜鹃,相传为失国的蜀帝杜宇之魂所化,鸣声凄厉.3.望残:眼望凄残欲绝的景象.4.凤凰儿:似指衾枕上的彩饰.施肩吾<<抛缠头词>>:”一抱红罗分不足,参差裂破凤凰儿.”5.罗带:<<古今词话>><<历代诗余>>均多作”裙带”,此似以喻指小周后.今译: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简析:此词是李煜在凉城被围中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词当作于开宝八年(975)初夏.全词意境,皆从”恨”字生出:围城危急,无力抵御缅怀往事,触目伤情.开头”樱桃”二句,以初夏”樱桃落尽”的典型景物寓危亡之痛.此时甚感宗庙难保,樱桃难献,而又随春而归去”落尽”,伤痛良深.”蝶翻”句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子规”句,加深了亡国之预感.句中”小楼西”的西字,不是简单的表方位,而是宋兵自西而来,故予以特别关注.”玉钩罗幕”,点明以上见闻是从小楼窗口所及.倚窗销愁,,愁偏侵袭,望幕烟之低垂,对长空而惆怅,为国势朝不保夕而自伤.过片写内景,时间自暮入夜.”别巷”句写街巷人散初夜寂寥的景况,渲染环境气氛.”望残”句,刻画出凄然欲绝的惆怅之人面对”烟草低迷”的寂寥天的形象.接写室内的炉香悠闲缭绕着带有”凤凰儿”文的衾枕,却见她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凄惨,怎能不”回首恨依依”!结句点出一”恨”字,回贯全篇.全词所发之亡国哀怨,深切感人!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1.春半:是指春意正深浓.春光明媚之时。 2.砌下:阶下,玉砌的阶下。落梅如雪:白梅似雪,落英缤纷。 3.雁来句:古人谓鸿雁传书,但如今已到雁来季人却不归来,音信无凭。4.离恨二句: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愁别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今译:别来又是春花烂漫,触目伤情柔肠欲断。 伫立在阶下白梅飘落象雪花似的乱纷纷,刚刚拂掉又落满一身。雁已归来音信却无凭,路途遥迢归梦也难成。 这种离恨恰如无边的春草,越走越远还在萌生。简析: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 乾德四年(966),李煜弟从善入宋不得归。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词。 词并未拘泥与此一情,而是虚笔点染,描绘出一种扩大的感情境界与氛围。词的开篇,点明事由与季节。 为什么在春意正浓.春光明媚之时,却说“触目柔肠断”呢?原是“别来”之阴影笼罩了一切,触目之景还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和形象。 过片紧承“别来”二字,“雁来音信无凭”既是景象的转换,也是情感深入,谓雁能传书,但是雁来人不来,雁归人不归,徒增愁恨。“路遥归梦难成”又翻进一层,为所怀念之人设想,语意奇特,委婉之至。 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在语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1.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38年.此处四十年为虚数.2.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3.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4.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5.沈腰潘鬓:沈指沈约,曾有"革带常应移孔。 以此推算,岂能支久"之语.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诗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6.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7.犹奏:别作"独奏"8.垂泪:别作"挥泪".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 3.怎样理解诗词中的伤春情怀突然被邀请的写这个问题,谢谢。 高中做政治题时有着这样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当时这句话只是用作教育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但是,我觉着用到现在这个问题下特别的合适。 如题主所言,春天的确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时节,理应是心情舒畅,开阔通达的时候。 但是,无论你看什么样的景色,心中始终是带有着你当时的心情的。 特别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带着浓厚主观色彩的。 至于为什么对春天的离去充满了无限的挂念,正是因为春天是美好的。 对于人来说,美好的东西大多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来之不易的; 另一种是,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 而春天好像却两种情况都有的。 那个时候,普通人能够熬过严寒着实不易,以至于到秋日是就开始担心气温的下降。“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在这个时节,面临着考验的不只是环境与其他生物,许多的人也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所以,当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心中是欣喜又忐忑的,欣喜的是春天终于来临,一切都过去了。 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另外在那个时候,夏季日出早,正是农忙的季节。当时的大多数的人们没有冷饮也没有空调,甚至西瓜这种水果,在公认中都是五代才传入中国的。能够得以安逸休息的,基本上只有日落后的小憩时光。至于夜里,想必大家也都被没有空调的炎热折磨过,更别提蚊虫的烦扰了。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伤夏的情况,基本上是很少的,人们在熬过酷热夏天后,往往第一时间是相对喜悦的。因为作物马上要丰收,气候也正是怡人的时候,但生产力不足引起的生存问题还是可以看出的。此外,秋日气候虽和春季有些类似,万物的生长轨迹却给人的心情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4.谁知道表达割舍情怀的诗词描写秋天的诗词 九辩 宋玉(战国)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寂漻兮收潦而水清,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雍雍而南游兮,鹍鸡啁晰非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悲忧贫蹙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秋声赋 欧阳修(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宋)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相见欢 李煜(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菊花 黄巢 (唐)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秋词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谁能给我举例说说宋词的感伤特点宋词按照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词的代表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词的代表则是柳词和李清照。 下面给你一首柳词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宋词感伤的特点。 《雨霖铃》(柳永)鉴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咒语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可见作品流传之广。 而他的名篇《雨霖玲·寒蝉凄切》更被誉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千百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句即以情入景,点出了时间、地点、环境及情绪。傍晚,一阵急雨过后,伴着凄切的蝉鸣,有情人在长亭相对。 “寒蝉”表明已是秋意渐深的时节,“凄切”是一个双声词,读来如闻抽泣哽咽之声;这四字还未涉及离别,却已使人有不见其人,已入其境之感。 “对长亭晚”,意谓有情人在送别的长亭相对,不觉天色已晚;“晚”即交待了客观上已是傍晚时分,似也暗示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历时已久。 “骤雨初歇”,不仅照应了前面的蝉鸣,也解释了“对长亭晚”,雨给了恋人此刻的缱绻一个理由。可是 “骤雨”来去迅疾,一下子又停了,没有借口再耽搁了,离别已在眼前。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饮酒而“无绪”是因为“有情”,与有情人分别自有太多不舍,而正当“留恋处”,载人远行的“兰舟”却催促着该出发了。 这里“处”应解作“时”或“际”,“催”字生动展现了情人难舍难分情正浓与船家抓紧起程心正切的矛盾。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手在即,此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又能说些什么呢?叮咛的话已经说了又说,就让千种情意万般牵挂都深藏进眼底,在彼此眼神的交汇中去铭记、去解读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今生无以实现,但有情人的手紧握在一起,就算不能终老,也还可以感受这最后的温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念”字,从写实转到想象,由当下写到将来。 “去去”两个仄声字连用,读来一字一顿,有不胜悲切之感;走了又走,去了又去,行程之远,可想而知。“千里烟波”“楚天阔”都表明从此天各一方,相隔辽远,相见无期。 这“沉沉”的“暮霭”令人望不见情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又象征了有情人心情的沉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一词把离别的悲伤推已及人,放入史来几千年,世上亿万众之中。 离别本身就使人心伤,何况是多愁善感的有情人。“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正值风清水冷、草木凋零的秋天,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 离愁何以解脱?“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虽然“无绪”饮酒,但情愁太深,就只有借酒浇愁了。 “今宵酒醒何处?”明写过后酒醒,实写当下酒醉,借酒浇愁以至沉醉,正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三个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取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看到杨柳就想到分别,进而回想起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场景,离愁陡生。 “晓风”指拂晓的风,带着寒意,正与心头的离情别绪切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圆月象征着团圆、美满,“残月”就只能是分离、悲伤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有“长久”之意,“经年”当指一年又一年。想到这一去不知何日再见,即使“是良辰好景”也形同“虚设”,无心理会。 此处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让步假设句和反问句说明深情蜜意不愿付与他人,强调此情之专、离愁之深。 人云,别情难述。本篇通过勾勒离别环境,描写离别情态,想象别后情景来抒写使人“黯然销魂”的离愁,确实不同凡响,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作。 [名句]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鉴赏集萃] 这两句(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中带景,为上文“伤离别”的较具体的描写,自来传诵……措语实佳,虽似过艳,在柳词中犹为近雅音者。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P7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玲》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P322) 才说“帐饮”,已觉“无绪”;正在“留恋”,又被“催发”,陈匪石《宋词举》谓之“半句一转”,是词中跌宕姿生的笔墨。 ……“多情自古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