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解释一下诗经里的一首诗"大明"大明是周人记述王季和太任,文王和太姒结婚以及武王伐纣得天之助的一首史诗. 我来翻译整理一下吧,当然,我是用我的语言.请楼主别见怪,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施明德于天下,奉荣誉于上帝. 天难信斯,不易为王. 做天下之主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上帝很难相信他(纣) 天立殷纣.使不得九州. 虽然上帝立了纣为王,但又让他失去了天下. 挚国任氏,属彼殷商. 殷商有个属国叫挚,挚国有个女子叫任氏,她排行老二. 来嫁与周,嫔于镐京. 她出嫁到我们西周的都城镐京了. 乃适王季,维德之行. 她嫁给了王季(文王的父亲),是依德而为的啊.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后来大任(就是任氏)怀孕了,就生了咱们老大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多么伟大的文王啊,他小心恭谨的侍奉上帝,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辅佐君王),所以他的福气大大滴`~ 维德不惑,以受方国. 他有德行而又不迷糊,所以得到四方诸侯国的尊敬. 天监在下,有命既下. 天监视善恶于人间,天的命令如果人遵守的话人就有福了 文王初年,天作之合. 文王初年,天作之合.(不用在解释了吧?) 在洽之阳,在渭之滨. 在洽河的北岸,在渭水边(一个地方两个坐标) 文王嘉礼,莘国有女. 文王行了嘉礼(古代的一种礼法.).莘国有个美女 莘国有女,如天之姝. 莘国有个美女叫太姒,很漂亮,就像张含韵一样.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文王下了聘礼定了婚很吉祥的样子,并在渭水边迎亲. 造舟为梁,大显其光. 将船连接起来做浮桥.很是威风的样子.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上天下命令了,命令俺们文王 于周于京,淑女维莘. 在俺们的都城镐京迎娶莘国的美女太姒 姒以维行,笃生武王. 太姒的德行和俺们文王一样好,就生了武王. 保右命尔,遂伐大商. 上天保佑武王,就命令他去讨伐殷商. 殷商之旅,会旗如林. 讨伐殷商的军队那叫一个多啊,各国的旗帜像林子一样 誓于牧野:"维予侯兴. 就在牧野那个地方立誓:上天命令我们西周兴旺(代商) 上帝临汝,无贰尔心!” 上帝在天上监视着你们呢,好好打仗,别有二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牧野很广阔,兵车很鲜明,驾车的马也很强壮 太师吕尚,时如鹰扬.辅彼武王,肆伐大商。 太师(官名)姜子牙很勇猛,好象天上飞的老鹰一样.有他辅佐我们武王,终于打败了大商.(周人一直形容自己是小国.) 天下清明矣. 终于,这个世界清净了----悟空语. ---------- 虽然半文不白,但我觉得基本上没怎么改变原诗 而又不意思基本翻译出来了,当然,稍微懂点古汉语的人都看的明白了.. 2.谁能解释一下诗经里的一首诗"大明"大明是周人记述王季和太任,文王和太姒结婚以及武王伐纣得天之助的一首史诗.我来翻译整理一下吧,当然,我是用我的语言.请楼主别见怪,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施明德于天下,奉荣誉于上帝.天难信斯,不易为王. 做天下之主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上帝很难相信他(纣)天立殷纣.使不得九州. 虽然上帝立了纣为王,但又让他失去了天下.挚国任氏,属彼殷商. 殷商有个属国叫挚,挚国有个女子叫任氏,她排行老二.来嫁与周,嫔于镐京. 她出嫁到我们西周的都城镐京了.乃适王季,维德之行. 她嫁给了王季(文王的父亲),是依德而为的啊.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后来大任(就是任氏)怀孕了,就生了咱们老大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多么伟大的文王啊,他小心恭谨的侍奉上帝,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辅佐君王),所以他的福气大大滴`~维德不惑,以受方国. 他有德行而又不迷糊,所以得到四方诸侯国的尊敬. 天监在下,有命既下. 天监视善恶于人间,天的命令如果人遵守的话人就有福了文王初年,天作之合. 文王初年,天作之合.(不用在解释了吧?)在洽之阳,在渭之滨. 在洽河的北岸,在渭水边(一个地方两个坐标)文王嘉礼,莘国有女. 文王行了嘉礼(古代的一种礼法.).莘国有个美女莘国有女,如天之姝. 莘国有个美女叫太姒,很漂亮,就像张含韵一样.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文王下了聘礼定了婚很吉祥的样子,并在渭水边迎亲.造舟为梁,大显其光. 将船连接起来做浮桥.很是威风的样子.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上天下命令了,命令俺们文王于周于京,淑女维莘. 在俺们的都城镐京迎娶莘国的美女太姒姒以维行,笃生武王. 太姒的德行和俺们文王一样好,就生了武王.保右命尔,遂伐大商. 上天保佑武王,就命令他去讨伐殷商.殷商之旅,会旗如林. 讨伐殷商的军队那叫一个多啊,各国的旗帜像林子一样誓于牧野:"维予侯兴. 就在牧野那个地方立誓:上天命令我们西周兴旺(代商)上帝临汝,无贰尔心!” 上帝在天上监视着你们呢,好好打仗,别有二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牧野很广阔,兵车很鲜明,驾车的马也很强壮太师吕尚,时如鹰扬.辅彼武王,肆伐大商。 太师(官名)姜子牙很勇猛,好象天上飞的老鹰一样.有他辅佐我们武王,终于打败了大商.(周人一直形容自己是小国.)天下清明矣. 终于,这个世界清净了----悟空语.---------- 虽然半文不白,但我觉得基本上没怎么改变原诗 而又不意思基本翻译出来了,当然,稍微懂点古汉语的人都看的明白了..。 3.有哪些明朝的诗歌明朝的诗哈〔明〕 程相 游少林寺 杖屦徒登礼少林,乱山佳气郁森阴。 松杉色露真如相,禽鸟声传梵国音。 可笑九年间面壁,却怜二祖与安心。 西来一曲调终古,白雪阳春和到今。 〔明〕 朱衡 宿少林寺 初祖开此地,香台空碧岑。 双泉湫德水,五叶散珠林。 钟定禅关夕,山寒宝塔阴。 空堂一片月,曾印折芦心。 〔明〕 黄晖 题钵盂峰二祖 涧响藤枝百折秋,万峰苍翠钵盂收。 轘辕鸟迹空山下,河洛龙光天下流。 石怒乱随狮子掷,塔灵高许雁王投。 眼看浩劫长如此,谁道真僧有去留。 〔明〕 李梦阳 少林寺 林深谷暝客子入,钟鸣叶落秋山空。 烟云细袅石涧底,峦岫乱积松窗中。 唐碑汉碣藓字剥,虎啼猿啸罗灯红。 独坐悠悠息尘想,少室影下月出东。 〔明〕 李梦阳 宿少林寺次韵 万山微暝一钟鸣,古寺深秋倦客情。 僧本折芦番面壁,人非骑鹤故吹笙。 寒催乱木风交响,白动虚岩月自生。 惭愧劳劳不成寐,丁丁卧听早樵声。 〔明〕 李昌祺 游少林寺 少林聂岧峣,有路达葱岭。 半生怀胜概,老乃践其境。 缁流远见迓,偏袒仍露顶。 升高纵遐观,颇觉痴缘屏。 蒲风翻卷帙,艾色侵衣领。 掇蔬僧具供,饮骑童汲井。 自拈清浮香,作礼蓺古鼎。 超超昔神师,顺寂同溟 。 而于片石上,留此不灭影。 竺夏虽异辙,皆贵能猛省。 寒崖许分坐,禅定毕余景。 〔明〕 黄洪宪 游二祖庵遇雨 迢递青山暮,崚嶒石磴斜。 孤云生杖履,细雨湿袈裟。 古井遇双柏,烟岚散五花。 何年辞轩冕,此地学丹砂。 〔明〕 黄洪宪 游达摩面壁洞 蹑屐上层岑,千峰带夕阴。 芙蓉青嶂合,芳草白云深。 洞回迷人径,坛空只梵音。 相看面壁处,聊足洗烦襟。 〔明〕 袁宏道 望嵩少 客程行尽太行山,又见嵩高紫翠间。 料得有人山上笑,红尘如海没朱颜。 〔明〕 周梦旸 登炼魔台眺望 二祖崖既奇,炼魔台益矫。 石磴上盘云,曲径羊肠绕。 扪萝陟其巅,身入星辰表。 四壁势削成,巉崖碍飞鸟。 把杯瞩远天,翻觉神州小。 黄河昆仑来,经过细入沼。 亦有伊洛流,茫茫一线渺。 西华与东岱,仿佛烟村杳。 中多白玉膏,服之轻且袅。 清晨如露溥,饮此世绝少。 我志爱餐霞,坐待天将晓。 〔明〕 俞安期 少室 嵩高中断并神邱,杖底泉开颍水流。 低度岚阴连太室,远分山色绕中州。 挂衣春树三花满,拥幔晴云舞彩浮。 遥傍星楼天半宿,少微永夜在峰头。 〔明〕 吴三乐 九日重游少林寺 少林佳丽地,乘兴又重游。 九日禅堂静,千年古洞幽。 群山苍翠合,孤峙白云浮。 故友黄花共,陶然一醉留。 〔明〕 公鼎 少林观僧比武歌 震旦藂林首嵩少,苾蒭千余尽英妙。 战胜何年辟法门,虎旅从兹参象教。 我度轘辕适中秋,晓憩招提到上头。 倏忽绀园变茇舍,缁徒挺立如貔貅。 袒裼攘臂贾余勇,抗声鼓锐风雷动。 蜂目斜视伏狙趋,距跃直前霜鹘竦。 迅若奔波下崩洪,轻若秋箨随轻风。 崖目高眶慑猛兽,伸爪奋翼腾游龙。 梭穿毂传相持久,穷猿臂接毚兔走。 李阳得闻下老拳,世随取偿逞毒手。 复有戈剑光陆离,挥霍撞击纷飙驰。 狮吼螺呜屋瓦震,洞胸斫胫争毫厘。 专门练习传流古,凭轼观之意欲舞。 自从武德迄当今,尔曹于国亦有补。 隅来初地听朝音,观兵何事在祗林。 棒唱岂是夹山意,掌击宁观黄蘖心。 彭泽载酒悃出赏,桂崖高梧对策爽。 一时佛渭散空华,庭音满院风泉响。 〔明〕 程绍 少林观武 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挟搏虎能。 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 〔明〕 傅梅 游少室五峰 望洛峰 山头瞻洛水,滔滔日向东。 洛京兴废事,都在逝波中。 石笋峰 山形真似笋,谁赐以嘉名。 常作含苞色,不闻解箨声。 明月峰 山本无消长,月自有盈亏。 此中觅少趣,月明山静时。 紫霄峰 高峰连紫霄,转眄别昏晓。 因见日月流,方知天地小。 灵隐峰 有山无人隐,山灵转自骄。 我向山林语,山林亦市朝。 〔明〕 傅梅 过少林寺 二室漓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 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 4.生民 大明 黄矣 清庙 那一首不是 诗经 中保存的周民族史诗自己看看啦! 《诗经》概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 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 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 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 《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