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有什么特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 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 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 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 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 《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 2.请问《诗经》的艺术特色一、《诗经》概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305篇,收入从西周初期(BC1100)到春秋中叶(BC600)约五百余年的诗篇。它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爱情、欢乐和哀伤。 是中国先民最早的歌唱。《诗经》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有了《诗经》这个名字。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发端。“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而为抒情、说理,刚好是春秋战国或略早的产物。 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李泽厚《美的历程》 经典性:琼瑶(《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水一方,辗转反侧,乔迁之喜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小雅》近于《风》,而《大雅》与《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如祭祀时)使用的乐歌(歌颂史诗) 举例:《颂。 丰年》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亿亿)。为酒为醴,丞(进)畀(给)祖妣,以洽(合)百礼,降福孔皆(很好)。 《大雅。生民》写后稷的母亲姜源祷神求子,后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却历难不死。 后稷长大以后,发明了农业,所种的庄稼都非常茂盛。后来他成家立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而他自己就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史诗)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东山》写思乡游子的忧伤。《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 《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二、《诗经》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几千年中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孔子“不学《诗》无以言”后与《礼》、《易》、《春秋》、《书》并称“五经”即“经典”。 (《四书》?《五经》?) 闻一多:“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仅支配了整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贴)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补)《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水》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奠定了以抒情为主流的中国文学传统。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与《诗经》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正如《荷》奠定了西文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 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神和“英雄”们的特殊形象和特殊经历。 (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普通人的春耕秋收,理想与愿望,欢乐与哀伤,仇恨与爱恋。 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是中国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诗经〉奠定中国古典诗歌温和的抒情基调。了《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情感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一般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 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当中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直言其事《氓》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卫风。 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双手像初生的草芽那样粉嫩柔软,皮肤像凝结的油脂那样细腻光滑,颈项像天牛的幼体那样修长白净,牙齿像葫芦的籽儿那样洁白整齐,小蝉样的前额方正光润,蛾须般的秀眉配得那样合适) 秦观:欲见回肠,断尽金(珍贵美好)炉(温暖热烈)小(幽微纤细)篆(盘旋曲折)香(芬芳美好)如此千回百转的,热烈的,衷肠中的感情是断尽了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吃一口黄连吃一口糖,王贵娶了李香香。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1234567香蕉苹果大鸭梨 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正言直述,容易流于要领性的认识而言。 3.《诗经》的风格是《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4.《诗经》的特色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 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 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5.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的文学特色(艺术特色)。 一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二 、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 三 、生动的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四 、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五 、语言的精炼优美 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 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 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6.关于诗经中《静女》的几个问题1诗经的特点及艺术风格2试归纳《静1《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铺叙直陈.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打比方.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这三者常常综合使用.[2]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舒徐和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周南?汉广》等.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重章叠句的好处是,有利于歌唱记忆,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回旋跌宕,有利于突出咏叹的主题.《诗经》中的叠字,又叫重言.《诗经》中还有不少联绵词,表现为双生叠韵.它们的好处是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押韵.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有的在一诗中换用两韵以上的.还有不押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