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辞是怎样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是战国时代的伟 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 (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后来许多人模仿它作诗,所有这类诗被 统称为“楚辞”。 二是指《楚辞》这本书,是战国时期楚国 的文学总集,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 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 辞赋共16篇,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 思》,达到17篇。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 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 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 期。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在屈原的影响 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 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 都未能流传下来。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 序》中概括楚辞的特征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 ‘楚辞’。” 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原、宋玉作 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 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都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它们是与中原文化 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一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忌 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 前诬陷他,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此后, 楚国一再见欺于秦,屈原曾谏楚怀王杀秦使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 没有被采纳。 楚怀王死于秦后,楚襄王即位, 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 害,被楚襄王放逐。屈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主张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 的,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 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 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借诗歌宣泄出来。 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 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 等,都铭刻着他一生的心迹。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 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 经”并列。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 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 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 歌。《九歌》原为祭祀时所唱之巫歌,后经屈 原加工而保留下来,《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南方祭歌那 神奇迷离的内容爱境和浪漫精神,也深深地 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 征。 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 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 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 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等共24 篇。 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 持两可的态度。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 在楚辞的研究史上,除了 《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 他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现在看来, 《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了后世之典故,显然 出自汉人之手;《卜居》、《渔父》是后人为追 述屈原事迹而作。 基本可以肯定这些都不是屈原的作品。此外,《九章》中的部分诗篇, 如《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等,在证据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还是肯定 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的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 23篇。 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 史上的崇高地位。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 源头。 尤其是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 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 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 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楚辞的诗歌形式【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3.楚辞是什么时期兴起于哪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4.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并发展了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是什么发展流程简单的概括为:《诗经》→ 《楚辞》→ 汉赋(代表人:司马相如,班固等)→ 汉乐府诗(代表作品:《上邪》,《长歌行》等)→ 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人:建安七子)→ 唐诗(代表人:李白,杜甫等)→ 宋词(代表人:陆游,辛弃疾等)→ 元曲(代表人:关汉,马致远等)→ 明清诗歌(代表人:龚自珍,于谦等)→ 近代诗、新诗(代表人:朱自清,徐志摩等)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5.《楚辞》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 缘关系的,是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以前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 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在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的篇幅宏大,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感情奔放,辞章华美,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 源头。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诗歌创作已由群众集体歌唱跨入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时期, 在诗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到西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人仿效之 作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因此,我们说“楚辞”既是战国时期新兴的一种诗歌样式,同时又 专指屈原等伟大诗人的作品集。 6.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哪种新的诗歌样式1、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 2、《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3、《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4、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