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陈德根的诗歌

1.2015年雚鸟雀楼杯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新诗获奖名单:一等奖1名韩重涛 鹳雀楼听雪(组诗)二等奖3名林国鹏 鹳雀楼伏笔(外二首)程东斌 登鹳雀楼新篇(组诗)耿永红 一只鹳雀一座楼(外二首)三等奖8名杜文瑜 永远的蒲州(组诗)季士君 蒲之州(组诗)胡云昌 鹳雀楼怀古(三首)翟营文 让一只鹳雀继续狭隘和偏执(外两首)谢燕惠 西厢,我为你歌唱(组诗)祝宝玉 登鹳雀楼(组诗)谭 明 写在西厢边的爱情诗(组诗)刘艳丽 鹳影湖的目光低垂(外一首)优秀奖49名张 帆 登临者——和王之涣贺生达 在永济,阅读柳宗元(二首)徐后先 鹳雀楼,我的一个暗疾(组诗)韩永忠 白日依山尽(外二首)马亭华 风物永济(组诗)陶少亮 我是一只鹳雀, 在命名一座楼甘典江 高楼起晋腔(组诗)张宇轩 西厢记(组诗)李洪振 草意蒲津渡王维霞 永济书(外二首)铁万钢 欲穷千里目陈敬松 鹳雀楼高耀庭 普救寺(外二首)蒋华刚 我决定,把这个春天分一半给你(外二首)祝成明 再登鹳雀楼(组诗)周 斓 周越 登鹳雀楼,怀念王之涣(外一首)徐 源 登鹳雀楼,临风而作(外一首)龙小龙 春风渡(外二首)王信国 永济回声(组诗)杨献平 登鹳雀楼(外一首)赵焕明 物是人非(组诗)许文舟 登鹳雀楼(外二首)缪立士 登鹳雀楼臧全秀 永济,一次次深度的花( 外两首)吴献花 梨园深深深几许(外两首)查炜炜 在鹳雀楼眺望黄河(外二首)许民祥 鹳雀楼诗笺(外两首)云丁鼎 在河上想起了王之涣(外二首)潘正伟 登鹳雀楼(两首)庞小伟 登鹳雀楼二题王兴伟 以传说的形式回来(外一)冯艳华 仰望鹳雀楼(外二首)梁永周 普救寺(外二首)荆伟峰 一瓣梨花留在了蒲州(外一首)周海鹏 关于鹳雀楼的抒情诗张 楠 普救寺(外二首)杨 康 再登鹳雀楼(组诗)姜 华 夜读西厢(组诗)张金仿 鹳雀楼曲支 禄 喊声永济(三首)孙立本 圣境(组诗)孙振东 山河故土(组诗)张 琳 乙未年重登鹳雀楼(外二首)陆 承 鹳雀楼:登高而吟(组诗)赵业胜 路过普救寺李小平 永济短歌(组诗)陈德根 鹳雀楼抒怀龚 纯 和王之涣诗: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外一首)曹立光 鹳雀楼在上(组诗)。

2.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白蛇传说 著名民间传说。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 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节在 杭州游西湖时遇雨。

青年许仙以伞相借。后来白娘子以 送伞为名,向许仙剖白爱情,定下姻缘,二人迁往镇江 开设药店为生。

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 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显形,吓死 许仙。

白娘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将许仙骗 至金山寺,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 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

法海再度前去破坏,将白 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

并受到 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据杭州《净慈寺志》记 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会变女人时 常害人,而陈芝光《南宋杂事诗》中,也已见“闻道雷 峰蛇怪”之说。

此外,民间还有法海作了坏事,竟躲在田 螺壳里不敢出来的传说,也是这个故事的片断材料。还 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

《西湖三塔记》 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女主人为白卯奴,清 明在西湖迷途,得到奚宣赞的救助,其母欲吃奚宣赞的 心肝,两次都为白卯奴所救出。

最后白氏母女均被镇压 在西湖三塔下。这里,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 彩。

明末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中收有《白娘子永镇 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故事中许仙性格懦 弱,听从法海安排,不顾前情,主动捉妖。

故事的矛盾,主 要在许仙与白蛇之间展开。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 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 性格。

故事的主要矛盾,转变成白蛇与法海之间的矛盾, 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 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干预和破坏幸福婚姻的 恶势力代表。

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 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型发展到基本 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 唱、小说、宝卷、戏曲等俗文学的影响。

杨柳青年画《白蛇传》。

3.《2010中国年度散文诗》

《2010中国年度散文诗》目录 (邹岳汉主编/漓江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第一辑 生命之河 中华元素及其他(组章)/周庆荣 生命·女人(组章)/灵焚 我只能在草原向远方眺望(组章)/亚楠 有人彻夜谈论幸福(组章)/黄恩鹏 非处方用药(组章)/爱斐儿 剪纸·青花瓷(二章)/语伞 最初的苍茫/李仕淦 忧心如焚(外一章)/李见心 放出蓄养的河流(组章)/姚园 在断章里叙事(组章)/金铃子 尘埃中的水晶(组章)/李松璋 器皿,时间的铁证(外一章)/唐朝晖 敦煌的飞天/洪烛 挂钟(外一章)/唐力 古卧龙桥(组章)/潇潇 伊甸园/叶卫平 民工(外一章)/向迅 古典的陶(外一章)/宋晓杰 怒放(组章)/庞华坚 扭曲或者幻影(二章)/白月 商周瓷(外一章)/王西平 一个人的世界,另一个人的远方(外一章)/麦子 第二辑 思想·剑器·水 思想者(外二章)/耿林莽 剑器(组章)/史松建 从水,又回到水(组章)/田鑫 灵魂的散步/商震 回家(外二章)/林柏松 城市的天空(外二章)/韩嘉川 娘总在黄昏时分喊我(组章)/陈亮 带着一片云到香港/沉沙 帷幕(组章)/赵宏兴 在自然以远(二章)/谢明洲 小树林/大卫 生命里的物象(组章)/刘川 农民工姚五(外三章)/方文竹 俯视蚂蚁(选章)/赵大海 时间大橡皮(外二章)/贾梦华 青铜之韵(组章)/崔国发 垃圾/北塔 倾听卡夫卡/范如虹 白色的大鸟(外一章)/李曙白 隐喻(选章)/庄庄 打开/鸣铎 淘金人(外三章)/陈劲松 一条河流在安静地写诗(组章)/周根红 我来自水边(外一章)/清荷铃子 关键词:暖/欧逸舟 召唤(外一章)/夜鱼 指尖上的七弦/枕秋 盲区(选章)/章闻哲 手语(外一章)/弥唱 镜子中的自我(选章)/染香 升腾之间(选章)/青蓝格格 大地之渴(外一章)/潘云贵 海上落日(外一章)/邹岳汉 灵性的红丘陵(组章)/邓杰 火/陈计会 第三辑 精神·生存状态 黄昏村烟(外二章)/李耕 阿尔顿曲克(三章)/王宗仁 磨刀石及其他(组章)/谢克强 下得最彻底的一场雪(外一章)/王剑冰 生存状态(三章)/皇泯 重返鹅塘村(组章)/徐俊国 背面(组章)/丹菲 一些精神性的物质(三章)/蒋登科 冬日私语/雪漪 记忆,或花朵的暗喻(组章)/鲜圣 一株花蕊(外二章)/王猛仁 北海道心旅(外一章)/文榕 在羊肉店门口(外三章)/李茂鸣 永恒的雕像(二章)/严炎 我信任了一条河流的走向(外二章)/方耿鼎 走向西部(三章)/盖湘涛 陌生之城(外二章)/林登豪 深入秋天(外一章)/李需 努力做一个及物动词(外二章)/黄曙辉 春花三题/周小平 晨颂(外一章)/刘传进 春天拍响树枝(组章)/姚辉 夜,刺痛黎明的心跳(外一章)/汪志鑫 春天的翅膀(外二章)/箫风 马/黄金明 人物三题/蒋伟文 一条河流的来龙去脉(外三章)/毕亮 水,流过沉寂的土地/卜寸丹 目光(组章)/伍荣祥 虚无(外一章)/曼畅 第四辑 世博·城市·自然 及其他世博会图画(三章)/许淇 小鸟天堂·城市素描(组章)/海梦 爱在丽江(外二章)/宓月 托尔斯泰庄园(外二章)/张宇航 九寨沟之恋(组章)/谭仲池 让我守住这夜的一角,静静地读你/刘虔 长白山狂想曲(外一章)/徐成淼 长白山畅想(二章)/江涌 长白山,一匹马驮走的意境(组章)/堆雪 一只羊,洞穿苍茫(外三章)/云珍 春之街(二章)/桂兴华 南粤诗篇(组章)/栾承舟 屋前·九里香(外二章)/陈惠琼 望尽苍茫/吕海沐 写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外一章)/王成钊 煤矿巷道(外一章)/任剑锋 城市(外二章)/虞锦贵 阅读瓷器(外一章)/柳成荫 黄山行(三章)/毛国聪 海棠香国(组章)/萧敏 春天在来的路上/天涯 回乡访二三老友均不遇/曹雷 历史的诗意/喻子涵 瞬间的永恒(外一章)/张筱 从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外一章)/蒋小寒 温暖的灯盏(外二章)/刘俊科 远方/杜青 洲头街的缝隙(组章)/徐后先 空房子(外一章)/陈茂慧 画意里的诗情(组章)/郭永仙 在西部,面对沧桑(组章)/倪俊宇 思念是月光下的一只蟋蟀(外三章)/张道发 第五辑 一地黄金 一地黄金(外一章)/徐澄泉 麦子,麦子/王小忠 唐朝那几场雪(四章)/王一木 西街月缺/王建新 家,握住城市的繁华/秦华 玻璃(外一章)/马亭华 月亮城/庄伟杰 菊花(外二章)/蔡丽双 梦的门口/苏兰朵 蒙洼大地上(外一章)/张抱岩 两个人的城市(外一章)/向天笑 从一片落叶开始(外二章)/鲁丹 下午茶(外一章)/夏马 母亲,轻轻地走了(外一章)/朱祖仁 音乐之旅(二章)/三色堇 夜/梦天岚 灵源山回眸/潇琴 听泉(外一章)/寒雁 倾听大山/龚久湘 从那光芒投射而来的地方(外一章)/杜伟民 春语(外一章)/邓若玲 去年的芦苇(外二章)/黎梦龙 白马从湖心飞过(组章)/海叶 七月在海边(外一章)/墨凝 防风林情思/王忠智 访古(外一章)/谢家雄 那拉提草原李萍 华清池,那端献给大宋的墨砚/宋庆发 青花如火/洪洲 **墓园/唐大童 我们这些人(组章)/朱多锦 走进野茶坝/张中信 冬天的湖(外一章)/方舟 弥漫的尘影/叶耳 梨花辞(三章)/郭贵勤 牧歌飞扬的晨昏(三章)/谈雅丽 午夜踏雪/山珍 今夜,呼伦贝尔大雪(外一章)/段伟 蒙太奇:女人与她的花园/彼岸 爱如烟火/蔓琳 在一场欲下未下的雨中读一本书(选章)/何敬君 高架桥(二章)/崔均鸣 风筝断想/文旗 流光与萤火/徐泽 。

4.《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内容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5.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6.谁能告诉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

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

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

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

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

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

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

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

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

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

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

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

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

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

“英台祭墓”一。

7.谁能告诉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

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

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

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

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

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

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

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

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

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

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

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

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

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

“英台。

相关
上一篇
诗经-相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