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美国诗人及其诗歌值得推荐特德 库瑟尔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2004-2006)我讨厌任何形式的精英主义。 伴随现代主义,有了这个假设:读者也该做自己的功课。坦白说,我认为读者不应该为了理解一首诗作出努力,从而学到一些东西。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读者,虽然我敢肯定有一些,特别是在校园。我不是说该不该写具有挑战性的诗歌。 但我感兴趣的读者是在大街上的普通人。@诗歌奖得主顾问是桂冠诗人全称。 夜间飞行(四首)凯 瑞安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2007-2010)正是诗歌的无用让我兴奋。.散文是实用语言。 对话是实用语言。就让他们处理的有益的事。 不过诗歌当然有它的香脂。它使我们少一个孤独感。 使我们心更敞亮。但如果把实用性和诗歌同日而语的就是麻痹不仁了。 沉默(四首)诗歌是一种货币(三首)猫(外一首)比利 柯林斯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2001-2003)时间不只是钱 - 对不起,富兰克林 - 时间告诉我们,在给予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在以合适的步伐行进。诗歌最基本的乐趣之一就是让我们变缓。 其语言的意向让我们停顿,正式的安排检查我们是否匆忙。《吃碗麦片粥的读者肖像》《家里不会有枪的又一原因》《修改》《听说你走后》《我的人生》《周一》《坟墓》《日本》《中心》《上课》《失眠》《徒步跨越大西洋》《劈木》《十岁》《大学堡》《月中人》《遗忘》《鱼》《盆景》《给艾米丽 狄金森宽衣解带》《纯粹》《雪天》《国家》博爱查尔斯 西米奇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2007-2008)我记得有一次 - 我是在得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的学校教学。 一个学生问过。 。 我,诗的意义何在。我惊呆了,因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突然一只手举了起来。 那是一个年轻女士。所以我说。 。“你觉得呢?”她说,“为了提醒人们自己的人性。” 这个回答打动了我,这么明了,这么感人,这么鼓舞人。.你知道,我是凡人,我存在,我有我自己的良心,我有自己的存在,我自己的。 我与这个宇宙在这里。也许有上帝,也许有没有。 这是我的困境,我的人类的困境。诗提醒读者这些。 听(六首)《石头》《叉》罗伯特 平斯基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1997-2000)有组织大众艺术已变得强大出色,但对【诗歌的】渴望,甚至反应更强烈。大众艺术正在由有才华的专家设计,传播和快速复制。 该副本是媒介。诗的最终媒介,即使这个人读了一个已经印5万份书籍的诗 - 最终媒介是一个人的声音。 诗是一种声乐艺术。流行音乐的介质是一张专辑。 这是一个容易复制的CD。诗歌,书面文字的传播仅仅是结束的手段。 武士之歌老人忠告W.S.默温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桂冠诗人)(2010 -2011 散文有关事物,而诗歌有关不可言表的事情。为什么(世贸)双塔遭到袭击的时候人们突然转向诗歌,或者当婚姻打破裂,或者当这个世界上最爱的同室相处的人猝死的时候转向诗歌?因为他们不能说。 根本不能讲,他们需要用不讲出来的某些东西。写给我死后的周年唐纳 德豪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2006-2007)工作,恋爱,建房子,和死亡。 但是,盖房子。唐纳德豪的一首短诗:爱后当爱清空本身,它填满了我们的身体。 一小时我们缱绻 脉搏和皮肤不分,像婴儿叹息瞌睡,梦幻,牛奶。路易丝 格鲁克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2003-2004)在我看来,创造艺术的欲望产生一个不断渴求的体验,有时是躁动的,但并不必然,以浪漫,或性感形式表现出来。 前面总是似乎有东西(铺垫),然后是首诗或故事,可以看见,至少可理解,但却遥不可及。察觉它就是被其困扰;一些声音,音调,变成一种煎熬 --- 诗中体现的声音似乎存在但已经完成。 它就像一座灯塔,只是,当朝它游去时,它在向后退。斯坦利 库尼兹(1905至2006)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2000-2001)如果我们想体会长奥德赛中的任何某一刻竞技生活是什么样,那我们必须求助诗歌。 那一刻和我们很亲密,恰恰是因为它是如此的善变的逃犯,有点似是而非,因此诗人要花上一生狩寻那个片刻的魔力。 艺术是圣杯我们将卓越之酒倒入其中。 什么是想象?不过是反映了我们渴望归属于时间和永恒?罗伯特 哈斯诗人,诗歌奖得主顾问(1995-1997年)我认为艺术的任务是来一遍又一遍把有意义的普通生活变成图像。很多的,还有其他的。 2.现在诗歌的要求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明诗歌具有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功能。 重视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诗教更是我国古代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 学生多学习和积累些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然而,当今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重提诗歌教育,我们更应强调其作为建立民族文化信仰的重要性。相对于各种条条框框,这种对诗歌的信仰或许才是绝无条件的。 在这个日益物化和媚俗的时代里,诗歌能让我们保持个人精神的独立。 一、加强诗歌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传统是维系血脉与文化存续的根本,血脉和文化的存续则是传统存在的价值体现。 知道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文学的发祥都是从诗歌开始的,“诗人”在古希腊语中被解释为“制造者”。人类的童年直接伴随了诗的诞生,《荷马史诗》是这样,《诗经》更是这样。 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译成现代汉语,相信大家都能看懂:如果没有诗歌方面的修养,人们将无法说话,更无法传承和建立本民族的语言规范,也无法推动文明的进程。 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现行教材中,根据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 初中50首, 高中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 这些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评、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选择的范围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近代的龚自珍。 可以说,都是些中国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北师大中文系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 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点诗歌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从编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二、加强诗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诗歌对中学生不是可有可无。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我国曾是诗和散文的大国,诗歌,造就了由简练而产生的美的语言和无穷的诗意,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代表,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引以为自豪,同时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识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 他举例说杨振宁先生就认为“科学和文艺是一个钱的两面”,他自己也认为:如果一个大科学家不懂点诗歌不算一个完整的人。 一些中学教师认为,现在中学教育仍然是围着高考转,有考试就要应试,高考几乎不考诗歌。 受它的影响,诗歌不可能在中学教育中有多大作为。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即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仅限于一些字词填空,各段名句、分析修辞手法等,而且分数不高,一般是三至五分。 考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谁肯在诗歌上大做文章? 据笔者统计在150分的高考试卷中涉及诗歌的部分1991年“三南考题”中有9分,1995年60分作文题材料就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由于对高考中诗歌的看法不一,导致忽冷忽热的局面。 1998至1999年仅为6分,2000年为9分。 江西省南昌市市级骨干、连年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的康浒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说,最近十年高考对诗歌的考试一般是要学生分析描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什么意境,形式上比较单一。 我们现行的教育忽视了对文科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学生对诗歌中的审美感觉和艺术感觉的捕捉力已严重老化。她反映说现行的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少,对老师也有一定限制。 而2000年以前的考试作文中每年都有一成不变的要求:“除诗歌而外,文体不限。”这个“而外”早就无情地将中小学生诗歌阅读写作打入一个冰窟冷宫。 又如人们认为教材给教师的教授有所限定一说,出版界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学教材的评价在于是否选择了文质精美、适合教育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等等。他说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好多诗歌是符合其中一些要求的,但在适合教育及有用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先生也觉得过去对新诗的教育有所忽视,但他同时认为现在已经有所加强。如高中语文的试验修订本就安排了新诗一单元,古诗两单元,初中也一样,。 3.朗诵诗歌的好处好处:增强情感,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引人入胜。 它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扩展资料: 朗诵诗歌的技巧: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 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