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必背篇目凉薄清荷 :你好。 学习《诗经》注意: 《诗经》四始:《关雎》为《国风》之始。《小雅》之《鹿鸣》、《大雅》之《文王》为《雅》之始。《周颂 清庙》为《颂》之始。 《邶风》之《凯风》为孝子思母之诗,开我国赞美孝子诗之先河。孟郊《游子吟》:“说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出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古乐府《长歌行》的命意、遣词全出于《凯风》。《小雅 蓼莪》,孤子哀伤情思。之第四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一章一连九个动词: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又一连九个【我】,赋父母养育之苦。成千古绝唱。 《国风》之《关雎》、《邶风》之《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爱情之誓言。《邶风 静女》、《卫风》之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自有此诗,无人更出其有。绝!绝!绝!《卫风 木瓜》,此为情人赠答之绝唱。《王凤 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焦!焦!焦!《郑风 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同样心焦,怎么还不来。《郑风 溱洧》、《唐风 绸缪》说爱情、挚爱、怀念、盼望。。。。。。《秦风 蒹葭》,使台湾的作家陈喆,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而更名【琼瑶】,《秦风 蒹葭》又因琼瑶,而使全国大人小孩,都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人小孩【宛在水中央】。《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因戌边归途而思念家人。而成《诗经》名句。 《小雅 鹤鸣》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千古名言。 《弃妇诗》有:《召南 江有汜》、《邶风 古风》、《卫风 氓》、《卫风 中谷有蓷》、《郑风 遵大道》、《小雅 我行其野》、《小雅 小弁》、《小雅 谷风》。 美好的愿望。盼望着未来。《小雅 甫田》:以祈我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以歌颂友谊的《抑》因投桃报李,而名满天下。 以上诸篇,我个人认为,当熟记会背为妙。 2.<诗经 鲁颂·駉之什 閟 宫> 翻译诗经·颂·鲁颂·駉之什·閟宫2006-5-22 17:35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 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孙,庄公之子。 龙旗承祀。六辔耳耳。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 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 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 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 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三寿作朋,如冈如陵。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 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题解] 歌颂鲁僖公能继承祖业,振兴鲁国,恢复疆土,修筑宗庙。 [注释] 1、閟(必bì)、侐(续xù):《郑笺》:“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庙曰神宫。” 《毛传》:“侐,清静也。” 2、实实枚枚:《毛传》:“实实,广大也。” 《释文》:“枚枚,《韩诗》云:闲暇无人之貌也。” 3、回:《集传》:“回,邪也。” 4、依:《集传》:“依,犹眷顾也。” 5、弥(迷mí):《郑笺》:“弥,终也。 ……终人道十月而生子,不迟晚。” 6、重穋(路lù):《正义》:“《七月·传》曰: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7、稙(直zhí)稚(直zhí):《毛传》:“后种曰稙,先种曰稚。” 8、奄有下国:《集传》:“奄有下国,封于邰(台tái)也。” 9、秬(聚jù):《郑笺》:“秬,黑黍也。” 10、缵(纂zuǎn):《毛传》:“绪,业也。”《释文》:“缵,继也。” 11、翦:“剪”的异体字。《郑笺》:“翦,断也。 大王自豳徙居岐阳,四方之民咸往归之,于时而有王迹。” 12、致天之届:《传疏》:“致天之届,犹云致天之罚耳。” 13、虞:《广雅o释诂二》:“虞,欺也。” 14、敦:《通释》:“此诗敦亦当读屯,屯,聚也。 犹《商颂》‘裒荆之旅’, 裒亦聚也。盖自聚其师旅为聚,俘虏敌之士众,亦为屯聚之也。” (“裒荆之旅”出自《商颂·殷武》。) 15、叔父:《集传》:“叔父,周公也。 元子,鲁公伯禽也。” 16、宇:《毛传》:“宇,居也。” 17、附庸:《集传》:“附庸,犹属城也,小国不能自达于天子,而附于大国也。” 18、庄公之子:《毛传》:“周公之孙,庄公之子,谓僖公也。” 19、耳耳:《毛传》:“耳耳然,至盛也。” 20、忒(特tè):《集传》:“忒,过差也。” 21、是飨是宜:《郑笺》:“天亦飨之宜之。” 22、尝:《集传》:“尝,秋祭名。 楅衡,施于牛角,所以止触也。” 23、刚:《集疏》:“刚者,犅(刚gāng)之借字。 《说文》:‘犅,特也。牛父也。 ’骍刚犹言骍牡。” 24、牺尊:《集传》:“牺尊,画牛于尊腹也。 或曰,尊做牛形,凿其背以受酒也。”《正义》:“将将然而盛美也。” 25、毛炰(跑páo)、胾(自zì):《毛传》:“毛炰,豚也。胾,肉。 羹,大羹,鉶(形xíng)羹也。” 26、大房:《集传》:“大房,半体之俎,足下有跗(夫fū),如堂房也。” 27、保:《郑笺》:“保,安。常,守也。” 28、三寿:《通释》:“三寿,犹三老也。” 29、縢(腾téng):《毛传》:“朱英,矛饰也。 縢,绳也。” 30、贝胄:《毛传》:“贝胄,贝饰也。 以朱綅(钦qīn)缀之。” 31、烝:《毛传》:“烝,众也。” 32、膺:《通释》:“赵注《孟子》曰:膺,击也。”《郑笺》:“惩,艾也。” 《正义》:“惩艾皆创,故为艾也。” 33、承:《集传》:“承,御也。” 34、黄发台背:《郑笺》:“黄发台背,皆寿征也。”《集传》引王氏曰:“寿者相与为公用也。” 35、艾:《方言》卷四:“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叟,亦谓之艾。” 36、眉寿:《郑笺》:“眉寿,秀眉,亦寿征。” 37、岩岩:《正义》:“泰山之高岩岩然。” 《毛传》:“詹(沾zhān),至也。” 38、龟:山名,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南。 蒙:山名,在今山东蒙阴县南。《郑笺》:“大东,极东也。” 《集传》:“荒,奄也。” 39、同:《通释》:“诸侯殷见天子曰同,小国会朝大国亦曰同。” 40、凫(扶fú):山名,在今山东皱县西南。绎:山名,也作“峄(益yì)”,在今山东皱县。 3."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什么意思具体的如下,怎么翻译看领悟能力~ 侪:同样,同一类的 郑卫,即指《诗经》十五国风中的《郑风》和《卫风》而言。 自《论语》提及“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后郑卫桑间,在世人眼中几成淫哇之辞。 郑卫之声,既入于《诗经》,为千百年士子必熟读之经书、精通之典籍;且不曾被孔孟所删、遭程朱所弃,当有一二可观之处在。 其实逐篇看去,不过是些男女情爱之词,虽或稍显直露,亦绝无半分今日所谓之“淫”。若与当下词章相比较,更觉有深情绵邈之致。 可见,孔子所说“郑声淫”,并非贪色**之意,而是言其用情过度,不能符合儒家的中和之美。 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现代音乐中的12356 4.钟嵘对诗经的评价是什么“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所以钟嵘并没有直接评价诗经。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他对诗的一般看法中讲到诗的三义,这三义指赋、比、兴,与诗经的写作手法一样,摘录给你: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其中“《诗》可以群,可以怨”一句可以算是你所要的吧。 5.《诗经诗三百都熟为人知,但我注意到提到诗经》时又同时有汉代传《诗》者有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苌的毛诗(毛苌诗说,为战国时人毛亨所授,故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凡四家。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为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 今所传者即为《毛诗》。所以今人把《诗经》又称为“毛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艺”之一。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现存诗三百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 6.如何从《诗经》取个好名字蔡邕字伯喈(后汉大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后句是说凤凰叫声。这名字多好!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君子以玉比德。相似的还有词学家唐圭璋。 杜如晦(唐相)(@香风智乃 提供) 出处:《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行周子) 出处(只是猜测):《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周邦彦(北宋大词人)(@关山暮雪 提供) 出处:《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国家的俊杰! 杨维桢(元代诗人) 出处:《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栋梁之才。相似的有晚清词人邓廷桢字维周。 揭傒斯字曼硕(元代诗人) 出处:《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是说鲁国公子奚斯作新庙,特别的雄伟壮观。当然这几句诗的意思清代人有新解释。 吴敬梓(明文人,写《儒林外史》那位) 出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 7.诗经六义究竟是什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名词解释----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