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描写的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②雅 。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2.诗经中的15国风分别是那些地方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 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3.《诗经》时代,各地方的歌谣被称之为( )A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4.请问“筱涵”两字出自《诗经》的哪里筱 汉语拼音:xiao 汉字笔划:13 偏旁部首:竹 书写笔顺:撇横捺撇横捺撇竖竖撇横撇捺 部首笔划:6 五笔输入:twh(86版) twh(98版) 汉字解释: 筱 xiǎo 〈名〉 (1) 小竹,细竹 [thin bamboo] 筱,箭属,小竹也。 ――《说文》绿筱媚青涟。――谢灵运《过始宁墅》 (2) 小 [small]。 用于人名中筱 xiǎo ㄒㄧㄠˇ (1) 细竹子。亦称“箭竹”。 (2) 同“小”,多用于人名。郑码:MNIM,U:7B71,GBK:F3E3 笔画数:13,部首:竹,笔顺编号:3143143223134 “1,包含,包容。 如:涵蓄,海涵。李白《咏山樽》诗:‘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 2,沉浸。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 貌似两个没什么关系! 这应该是个人名字。 5.诗经描述那些地方民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折叠分类 诗经《诗经》中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诗经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6.《诗经》是怎样搜集的《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二,《诗经》的编定 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诗经》的流传 关于《诗经》的流传,首先要掌握四家诗和今文三家.所谓的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韩人燕婴所传,毛诗则为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四家诗中齐,鲁,韩三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已经立于学官,合称为三家诗或今文三家;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到东汉才立于学官.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释.此后,三家诗逐渐衰亡,而毛诗独传.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 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分别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一说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所谓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十五国风中有十三个以"风"为名,惟独二南例外.因此,到了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次提出了二南独立说,认为《周南》,《召南》应该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是乐歌之名,诗之一体,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四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那么风,雅,颂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关于这一点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中国有音乐文学的传统,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对于风,雅,颂的具体含义,前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在作者的阶级身份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经》共十五国风,160篇作品.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 7.《诗经》来源于哪下面这段文字可以帮助你了解诗经的编定。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叙述得条理清晰明朗,但是最后的结论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而且现在文学界对这一看法也并未达成共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采诗说,但具体将其统一的具体某一个关键人物,我看还是无从考证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升格为国定经典。 全书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由《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和《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组成,编排井然有序。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 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 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 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精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 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 |